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2011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回顾

2022/07/16110 作者:佚名
导读: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一系列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团结拼搏,求实求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经济在困难中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一系列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团结拼搏,求实求效,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经济在困难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挑战,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着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3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7.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22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8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4亿元,增长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9亿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30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40元,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5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

(二)三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坚持把项目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558个,完成投资198亿元。万洋综合技改、豫光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二期、500千伏输变电、3G网络等项目竣工,沁北电厂三期、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济钢钢渣处理、中原特钢风力发电机轴、金马捣固焦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小浪底北岸灌区、城际铁路、济阳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招商,先后举办和参加北京投资机会说明会、中外客商济源行等招商活动20余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7.2亿元,增长27%;实际利用外资7860万美元,增长20%。中联水泥、卡朱米时装、温州祥通眼镜等项目落地开工,河南煤化与我市15家煤矿整合重组成立鹤济煤业公司,华菱集团与济钢合作重组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通过建立完善异地投资、财税共享机制,引导鼓励项目、技术、人才和资金向集聚区集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市场化融资,实施重点项目65个,完成投资88亿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项目进驻明显加快。

(三)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进展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台优惠政策,列支专项资金,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做优、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9家、达到27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新增31家、达到120家,豫光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济钢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两家企业均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工业结构逐步优化,在重工业持续增长的同时,轻工业增幅高于重工业52个百分点,钢铁、铅锌等传统产业占比下降8个百分点。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起草发布国家、行业标准7项,17个产品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称号,中原特钢成功上市,豫光配股成功发行。大力推动节能减排,金马焦化获得全国首批生态文化示范企业称号,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7.42%,削减二氧化硫2.1万吨、化学需氧量2000吨,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土地流转总面积突破30万亩,流转比例达到71.9%。五大产业进一步壮大,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4万亩,薄皮核桃在10万亩的基础上稳健发展,烟田面积突破5万亩,冬凌草达到2万亩,粮经比例调整到5︰5。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省级以上7家、市级10家,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的经营模式加快推广;培育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制定省级标准15项、市级63项;实现农产品市场准入市区全覆盖,新增各类农机具4508台;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机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持续开展“3 1”工作,完成土地开发整理2万亩、农田水利建设项目208个、造林绿化882万株、村容村貌整治100个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我市被评为“2010年中国旅游品牌榜河南最具人气旅游城市”,预计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4.3亿元,增长16.9%。强力推进城区专业市场整合提升,市场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村连锁超市83家。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销售产品5.6万台,发放补贴1578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6%、28%,澳洲联邦银行在我市设立全省首家村镇银行。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

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进一步编制完善了“1133”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出台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中心城区建设项目46个,完成投资25.5亿元,新建“两气一水”工程38公里,完成周园路等15条道路新建改造和蟒河下游等河道治理,拆除违章建筑3.2万平方米,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大路网建设力度,建成市镇、组团道路290公里。实施组团建设项目23个、小城镇建设项目64个,完成投资7.4亿元,组团和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四大提升工程”。以中心城区综合提升为重点,实施改造提升项目429个,完成投资4.3亿元,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检,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通过考核。国槐、紫薇被评选为市树、市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第二批百村富民工程,新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60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63个,绿色家园村100个,档案达标村450个,食品药品安全示范村150个,平安济源视频达标村286个。建成8个新型农村社区,925户4390人实现搬迁。

(五)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就业创业工作成效突出。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5000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500万元,新增私营企业460家、个体工商户3880户。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率先在全省实施被征地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综合参保率达到99%。不断扩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补助标准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5%,报销补助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20种慢性病纳入报销补助范围。新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20.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63万元。启动实施因灾、因病致贫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评审。投资4.5亿元,建设济渎路学校等4所中小学,投资1.2亿元建设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完成了市中医院迁建、4个镇卫生院改造,新建市人民医院病房楼。建成农家书屋112个、农村文化中心示范村60个,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启动阳台宫等古建筑维修工程,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顺利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56个村(居)完成“一场两台”建设,参加省十一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强力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强基提质工程,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开展顺利。人防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群团、档案、民族、宗教、残联、气象、史志、侨务、外事、对台、河务、无线电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6件人大议案、106件人大建议和165件政协提案按期办理或答复,办理质量和满意率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认真做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强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监管监察,全市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坚持标本兼治,加强铅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做好各项防治政策的落实。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居全省前列。坚持领导接访日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达100%。深入开展“平安济源建设年”活动,群众安全感指数处于全省前列。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开展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5周年纪念活动。大力开展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三优三创”竞赛活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推进。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济部队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胜利实现。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连续突破200亿、300亿元大关,是十五末的2.4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200美元,是十五末的2.8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8%,连续突破10亿、20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1%,连续突破500亿、1000亿元,是十五末的3.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2010年达到218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8.1%,2010年达到53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480个,投资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6%,累计达到731亿元,是十五的4.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6%,累计达到253.4亿元,是十五的2.2倍;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资突破1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0余家;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7.1%,累计达到2.7亿美元,是十五的4.4倍;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9%,累计达到58.6亿美元,是十五的3.8倍。

——这五年是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建成了文化城、图书馆、博物馆、城展馆-科技馆等一批基础工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公里,主干线公路全部改造升级为二级以上公路,新修农村公路2450公里,累计投入14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三农发展,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来水、组组通硬化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标准化卫生所、日用品超市村村配套齐全。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比十五末增加73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9%,比十五末增加355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五”末的2.32:1缩小到2.1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亿元。累计新增就业9.4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医疗保险全覆盖;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家庭轿车保有量达到5.1万辆,是十五末的8.7倍。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每年都办好一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这五年是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林木覆盖率达52.4%,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4平方米,增加了1.5平方米。淘汰关停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生产线25条、企业近40家,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0%和18%;城市空气优良天数五年均达到310天以上,连续跻身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实现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环境更加优美宜居。

“十一五”目标的圆满完成,书写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一页,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外来投资者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续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扭住发展不放松,抢抓产业转移、扩大内需、中原崛起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在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投入,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破难题、增活力。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用开放招商的办法借力发展、促进转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转变作风、优化环境。切实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主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弘扬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坚持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团结拼搏、自强不息,营造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各位代表!

在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凸显,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土地、环境、资源制约日益突出,经济转型日益紧迫;二是社会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广大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矛盾化解、社会管理等工作面临新压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四是在政府自身建设中仍不同程度存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工作超前谋划不够,项目储备不足,干部作风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