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2011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回顾

2022/07/16120 作者:佚名
导读:2011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业绩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4亿元,增长22%。工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亿元,增长19.5%。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3618”投资促进计划顺利实施,许继风电整机、许都大剧院、魏武大道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产投用,全市100个重

2011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业绩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4亿元,增长22%。工业增加值850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亿元,增长19.5%。

(二)项目建设进展顺利。“3618”投资促进计划顺利实施,许继风电整机、许都大剧院、魏武大道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投产投用,全市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

(三)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1%。市区重点地段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县(市)村镇体系规划全部通过省级评审。81个城建重点项目和8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44.9亿元,拆迁513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400万平方米。高标准编制了《许昌新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新区173个项目完成投资159亿元。数字化城管系统正式运行,市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管理。

(四)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9.1%。10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突破1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00亿元。落实促进产业升级等税收优惠政策,为408户企业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2亿元,办理各项减免退税等税式财政支出16.2亿元。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增加值370亿元,占规模工业的5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29万吨、3.4万吨以内,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完成省定目标。

(五)“三农”工作扎实有效。粮食总产275万吨,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花木、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畜牧业总产值1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5%。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累计达195家。

(六)招商引资成效显著。“5266”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签约项目526个,合同引进市外资金889亿元,许昌名嘉广场、温州电气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成功入驻。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家,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33%。森源电气、远东传动轴成功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融资60亿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荣获全省“对外开放优秀市”。

(七)民生改善富有实效。“十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全市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达6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6.4%,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6元,分别增长10.2%、8%。全市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14.5亿元,贷款余额562.3亿元,分别增长27%、17.3%。

2011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成就

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为辉煌“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实现了精彩收官。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的五年,是许昌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我们奋发有为、经受考验、夯实基础、团结奋进的五年。

这五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大力实施投资促进计划,每年抓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认真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累计为企业解决问题1514个;组织实施招商引资行动计划,举办、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取得并巩固和扩大了战危机、保发展成果,全市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较快增长。生产总值提前2年实现突破千亿元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是“十五”末的1.8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的2.9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十五”时期的4.2倍。

这五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形成了“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谋划建设的中原电气谷上升为省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实施了电力装备、食品、发制品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培育了风电装备、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连续8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成功引进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新增上市企业4家,上市公司数量达到7家,居全省第2位。

这五年,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面加快新型城镇体系建设,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启动建设许昌新区并上升为省级战略,为未来发展赢得了新的空间。着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居全省第2位。扎实开展“四城同创”,着力改善城市形象,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花木之都”、“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强化城市“三化”管理,成为全省唯一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示范城市”。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解决农村安全饮水80.2万人,新改建农村公路3273公里,建设户用沼气25万口,完成农村改厕9.6万户。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累计完成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257家,第一批63家小煤矿已全部签订兼并重组协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文化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引进中国平安、国家电网等一批战略投资者,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1家,累计出口3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倍和4.5倍。创新发展机制,创优发展环境,探索形成了规划例会、项目代建、财政投资评审、重点项目联动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行政审批事项由2035项精简至195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的省辖市之一。

这五年,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着力打造公共财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五年来,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212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5%。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城镇新增就业39.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9.2万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被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61.5万名城乡中小学生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2.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孩子一样,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486所,新农合参合率达96.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90元以上,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100元以上;新建、改建农村敬老院228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8%,居全省前列。建设廉租住房24.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6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6.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1.8倍。

这五年,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489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推进“五个坚持、两转两提”,大力倡导清新简约、务本责实的良好政风。圆满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更加有力,财政投资评审累计审减资金9.8亿元。政务公开不断扩大,政府网站累计公开信息28400条。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日益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加强,连续3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省辖市”。军政军民更加团结,连续6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市”。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秀单位。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全面加强,地方史志、档案、统计、体育、地震、气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1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总结经验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工作,历程极不平凡,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经验尤为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坚持:一是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只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市场运作破解瓶颈制约,通过机制创新推动管理创新,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源泉;三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受益者,才能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四是只有坚持优化政务环境,增强公信力、执行力和约束力,才能不断提升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书写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一页,标志着许昌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步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和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驻许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许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发展滞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0%;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全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居全省靠后位次;重大支撑性项目较少,特别是纳入中央、省计划盘子,能够形成产业优势、促进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偏少;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社会矛盾增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任务艰巨;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一些部门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干部市场运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