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及硕士学位。在2003年、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质量评估中,金属所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综合排名均获全国第二。
截至2015年3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共有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包含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
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共有在学研究生715人(其中硕士生302人、博士生413人)。
获奖年度 |
获奖者姓名 |
指导教师 |
获奖论文题目 |
---|---|---|---|
1999 |
范国江 |
胡壮麒、全明秀 |
机械球磨诱导非晶固体显微结构的变化 |
1999 |
黄建宇 |
叶恒强、吴玉琨 |
机械合金化产物的微观结构及相变研究 |
1999 |
魏学军 |
柯伟 |
腐蚀疲劳裂尖形变与载荷间交互作用研究 |
2000 |
张哲峰 |
师昌绪、王中光 |
铜双晶体循环变形行为与疲劳损伤机制 |
2001 |
生红卫 |
胡壮麒、卢柯 |
缺陷晶体的熔化研究 |
2002 |
卢磊 |
王隆保、丁炳哲 |
电解沉积纳米晶Cu的热稳定性及机械性能研究 |
2002 |
刘畅 |
周本濂、成会明 |
单壁纳米碳管的氢电弧法大量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005 |
于荣 |
叶恒强、贺连龙 |
Ti3SiC2与TiAl的显微结构与电子结构研究 |
2006 |
佟伟平 |
卢柯 |
纯Fe和38CrMoAl钢的表面纳米化及其渗氮行为研究 |
2008 |
麻晗 |
卢柯、徐坚 |
Mg-Cu-RE合金系的玻璃形成能力及其内生复合材料 |
2011 |
刘岗 |
逯高清、成会明、李峰 |
表面与均相掺杂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催化特性研究 |
参考资料: |
获奖年度 |
获奖者姓名 |
指导教师 |
获奖论文题目 |
---|---|---|---|
2005年 |
佟伟平 |
卢柯、王建强 |
纯Fe和38CrMoAl钢表面纳米化及其氮化行为研究 |
2005年 |
王晓辉 |
周延春 |
层状可加工陶瓷Ti3AlC2、Ti2AlC的合成与性能 |
2006年 |
任文才 |
成会明 |
纳米碳管道可控制备、生长机理及物性研究 |
2007年 |
麻晗 |
卢柯、徐坚 |
Mg-Cu-RE合金系的玻璃形成能力及其内生复合材料 |
2009年 |
肖纳敏 |
李依依、李殿中 |
低碳钢形变-相变耦合过程的介观模拟计算 |
2009年 |
林志军 |
李美栓 |
几种三元层状陶瓷的合成、微观结构与性能能研究 |
2010年 |
刘岗 |
逯高清、成会明、李峰 |
表面与均相掺杂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催化特性研究 |
2011年 |
汤代明 |
成会明、刘畅 |
碳纳米管形核机制及碳纳米管夹持金属原子链的透射电镜原位研究 |
2011年 |
李鹏 |
张哲峰、李守新 |
面心立方晶体循环形变行为研究 |
2012年 |
吴忠帅 |
成会明、任文才 |
石墨烯的化学剥离法可控制备与应用探索 |
2012年 |
孟凡江 |
王俭秋 |
划伤对690TT合金腐蚀和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
2013年 |
李昺 |
张志东、任卫军 |
铁性序演化及其热效应 |
2014年 |
陈宗平 |
成会明、任文才、白朔 |
石墨烯三维网络宏观体的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与应用探索 |
2014年 |
张青科 |
张哲峰 |
铜/无铅焊料界面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