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绿素的形成
叶绿素在植物体内,能不断的进行新陈代谢,如菠菜的叶绿素72小时更新95.8%;烟草19天后更新50%,其合成与分解受植物遗传控制(如吊兰叶的白边),也与环境关系密切。
高等植物的叶绿素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由α-酮戊二酸(或由其和氨形成的谷氨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合成叶绿素的前身物质—无色的原叶绿酯;第二个阶段:原叶绿酯在光下被还原,成为绿色的叶绿素。
(二)叶绿素形成的条件
1.光照 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原叶绿素必须经过光照后才能合成叶绿素。缺乏光照或其他某些条件,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黄化现象。由于黄化部位,机械组织不发达,肉质细嫩,生产上常用于遮光培育韭黄、蒜黄、葱白等;而光太强对叶绿素也不利,会使叶绿素氧化、褪色、去镁,并形成对膜有害的自由基。
有些植物或植物部分无光照条件也能形成叶绿素,如松、柏,莲子胚芽等,推测这些植物中含有代替可见光促进叶绿素合成的物质。
2.温度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叶绿素合成酶的活性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一般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为2~4℃,最适26-30℃左右,最高约40℃。早春植物幼芽、叶呈黄绿色,是低温影响了叶绿素的形成的缘故。
3.矿质营养 矿质元素对叶绿素形成也有很大影响。N和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Mn、Cu、Zn等在叶绿素合成过程中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这些元素会引起缺绿症。特别是氮素,植株体内氮水平高低可影响叶绿色的深浅,生产上以此来判断氮肥的丰缺。
4.水分和氧气 植物缺乏水和O2,不仅抑制叶绿素的形成,还会促进原有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严重高温、干旱缺水和涝害缺O2时,叶子常表现黄色褪绿现象。
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许多条件的影响,所以叶色是反映植物的营养情况和健康状况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成为肥水管理和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