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商洛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简介

2022/07/1672 作者:佚名
导读: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市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和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为切实加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陕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市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极端天气事件和次生衍生灾害呈增加趋势,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依然薄弱。为切实加强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陕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省关于防灾减灾的战略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通过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面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统筹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灾害管理工作。

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同反应的应急机制。根据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按照应急响应层级分级负责,市级统筹指导,各县区、镇(办)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在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科技支撑能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主要目标

1.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树立危机管理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灾害管理和综合减灾措施,全面提高监测预警、风险管理、应急处置、灾后重建工作水平,到2020年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

2.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3.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4.建立完善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

5.对居住在偏远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实施搬迁,加强危重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现有隐患点数量逐年减少,有效防范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确保全市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发生责任事故。

6.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防汛抗旱体系,以工程措施为主导、非工程措施为支撑,形成人水和谐的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集镇防洪设施达标,中小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重点区域和城乡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7.建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市、县、镇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救助。

8.全面提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水平,每年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个。

9.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技能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强化减灾委员会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好灾害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加强部门协作,健全灾情会商评估制度,提高灾情信息管理水平,确保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报送及时、规范、准确。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合理安排预算,有效保障综合减灾和救灾工作。建立市、县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善“政府领导、统筹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应急保障物资储备管理调配机制。

(二)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加强预警机制建设,整合预警资源,强化国土、水务、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多灾种、跨领域、全区域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处置,不断优化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完善市、县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风险预警一体化平台。建立以县区为单位、以镇(办)、村(社区)为基础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网络,完善灾害风险信息报送系统,做好灾害风险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三)加强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建立健全涉灾部门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军地协调联动的应急救灾协作机制,构建驻军部队、地方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到2020年新建1支市级防汛机动抢险队、7支县级防汛机动抢险队。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现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灾害多发易发镇救灾物资储备点全覆盖。以全市总体储备满足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为基础,合理确定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做到按需快捷调度。重特大自然灾害坚持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各县区具体负责,统筹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建设和政策支持,整合灾后重建、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等项目,优先解决损毁居民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恢复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一般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工作,由县区根据实际统筹组织开展。

(四)加快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生态环境治理、生物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发布、防御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加快实施江河治理工程,完成丹江等重要江河及支流、中小河流及山洪沟治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汛旱情监测系统、应急抢险指挥调度系统。城乡重点区域防洪体系基本建成,抗旱应急体系相对完善,确保在发生严重水旱灾害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设防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移民搬迁工程,以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为重点,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全覆盖,重点对威胁300人以上的机关单位、学校和基层政府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勘查治理。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持续深入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确保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提升科技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资源统筹应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体系效能显著提升,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破坏性地震后,两小时内专业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加强各类气象灾害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等研究,制定气象灾害应对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无公害防治措施、飞机防治、诱捕防治等现代防治技术,着力提高防治效果。做好民政北斗减灾信息终端管理使用,提升自然灾害灾情数据采集和报送效率。

(六)加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加快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社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努力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家庭减灾计划,鼓励和支持家庭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全市70%城镇人口的应急避险需求。城镇新建及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标准。加固改造农村危旧房屋,提高抗震设防能力。将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纳入各级党校或行政学院培训体系,提高领导干部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七)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坚持自愿参与、社会互助、协调配合、规范有序的原则,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做好农房保险和民生保险工作,扩大居民住房保险覆盖面,提高理赔水平。加强救灾捐赠管理,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和涉灾保险服务水平。

(八)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为契机,面向城乡社区,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努力营造防灾减灾良好氛围。

三、重点项目

(一)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县、镇两级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点建设,建成市、县、镇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快速调度能力。各县区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不少于300万元、保障5000人紧急转移安置需求,全市储备生活类救灾物资不少于3000万元、保障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需求。推进市、县防汛抗旱物资专用仓库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分级储备、各有侧重的防汛抗旱物资保障体系。

(二)气象防灾减灾工程。规划投资2.21亿元,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商洛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施气候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增建风廓线雷达1部,建设GPS/MET站7个,新建设城市气象观测站8套,实景监测站34个,建成集约化气候预测预警业务平台和气候风险评估业务平台等;成立秦岭生态监测和旅游气象服务中心和陕西核桃服务中心;实施秦岭水源涵养地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加强城乡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和信息传输体系,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三)避灾移民搬迁工程。按照避灾移民搬迁规划,对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居住的群众优先实施移民搬迁。对人口较多、搬迁安置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开展工程治理。

(四)水利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投资17.5亿元,完成丹江干流防洪工程、伊洛河干流防洪工程、金钱河干流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堤防等6个重点项目。

(五)地震预警服务工程。推进地震预警工程建设,基本实现烈度速报和预警信息服务,提高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能力。加强对全市现有地震监测台网的指导与管理,发挥重要补充作用,进一步提升监测预报能力。完善县区地震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建设综合地震信息获取与数据库平台,推进县区地震信息节点中心建设,实现市、县区与省级内部通信联接。

(六)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程。加强重点林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加大松材线虫病、胡蜂、松阿扁叶蜂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每年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50万亩,实现控灾减灾。加强监测预警,建设38个测报站点,及时发布预测预报。强化检疫执法,严防疫情传入。提升森防工作水平,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七)防灾减灾科普工程。推进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开展集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防灾减灾科普活动。规划投资500万,建设商洛市气象科普馆,全面升级重点科普基地—镇安气象科普基地(馆);打造气象科普进校园示范项目,建设校园气象站。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进农村、进社区、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市减灾委员会负责统筹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健全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各成员单位按照规划目标,抓好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各县区政府要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县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各县区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统筹使用政府资金、捐助资金、公益基金等。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级分担机制,明确补助标准,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积极争取中、省财政支持,落实地方财政配套,确保项目按时限、高标准完成。

(三)抓好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形成以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为突击力量,以基层社区灾害管理者和信息员为基础力量,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工作队伍。统筹基层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群测群防员等应急队伍建设,开展综合业务培训,鼓励“一员多职”。

(四)做好跟踪评估,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确保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及时向市减灾委员会提交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进展情况报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