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外来植物利弊

2022/07/16273 作者:佚名
导读:外来植物的有利影响 人类活动早期引进了多种植物,在中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园艺品种更多)来自国外。为粮食与油料增产、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嗜好、美化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不敢设想,中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倘若没有玉米(Zea mays)、辣椒(Capsicum annuum)、洋葱(Allium capa)等会是怎样的,而这些全是祖先自异域引入的。 美洲植物被引入多发生于明清时期,其中

外来植物的有利影响

人类活动早期引进了多种植物,在中国现有的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园艺品种更多)来自国外。为粮食与油料增产、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嗜好、美化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不敢设想,中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倘若没有玉米(Zea mays)、辣椒(Capsicum annuum)、洋葱(Allium capa)等会是怎样的,而这些全是祖先自异域引入的。

美洲植物被引入多发生于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等油料作物;既有西红柿、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纤维原料植物,总数接近30种。虽然它们传入时间、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种类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马铃薯 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这些作用,诱惑人们在引进某些物种环节上忽视或没有全面衡量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一个外来植物稳定建立种群之后,会对新地域产生近期与长期的影响,前者是具体的经济影响,后者则为生态影响。不过,外来植物的生态影响常常难以及时认知,多数情况是其有利的一面掩饰了负面影响。

破坏生态环境

外来植物能够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并导致生态灾害陆续发生;还会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植物的生存,导致本地植物的消失与灭绝。水葫芦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而净化污水,但若不及时打捞又会腐烂变臭,重新污染水质。据云南省调查,滇池每公顷水面的水葫芦约200万株,鲜重300多吨。并且水葫芦的繁殖能力很强,在适宜条件下,每5天就可繁殖新植株。昆明市为治理滇池水葫芦,近年已花费40多亿元。滇池草海,过去曾有16种当地高等植物,但随着水葫芦的肆虐,只剩下3种了。

明末引入的仙人掌,如今已取代了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的原有天然植被。原产美洲的紫茎泽兰现已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区常以满山遍野、密集成片的单优植物群落出现,迫使原有植物群落衰退和消失。多年前引入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急剧扩散到长三角地区,处处都能看到集生的群丛,各地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生长过程中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酯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短生活周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从欧洲引进的用于护滩消浪的大米草,已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疯狂扩散,严重破坏近海生物的栖息环境,使沿海养殖的多种生物窒息死亡,还堵塞航道,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

藤本植物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的入侵,改变或分割了乔-灌-草等原有层次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植物群落单一而脆弱,必将引起生态演化的“卡壳”。调查显示,中国各类生物物种受威胁的比例在20%~40%之间。1960年代在云南景洪发现的24处普通野生稻的分布点。最新的研究表明,全世界濒危的植物物种,大约有35%~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存环境的丧失。

直接威胁人畜健康

另外,入侵植物还直接威胁人畜健康。豚草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已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散布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1983年沈阳市人群发病率达1.52%。台湾引进的木麻黄给黑角舞蛾提供了中间宿主植物,造成1928年大面积的相思树林病变。我国西南地区紫茎泽兰严重危害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植株所含的毒素易引起马匹发生气喘病,牛羊也因缺乏可择食饲料而数量锐减。

引发纯种优势消失

外来植物水葫芦 外来植物还可诱发无序杂交,使种质丧失。自然界中自交或杂交是繁衍种群的基本策略,倘若外来植物亲源与土著种相近,将使自然杂交率提高,改变土著种的基因组成,丰富或降低基因多样性。来自异域的各种花卉、宠物等,一旦被弃养、弃管、放生或逃逸到野外生态环境中,其自然的隔离因素消失后,便随意与当地土著种杂交,所生后代一方面可能产生新的品种,另一方面也会引发当地纯种优势逐渐消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