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计技术因素。
审计技术是影响审计能力的客观因素。与详细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虽然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但它存在的内在缺陷,却限制了审计能力的充分发挥。
首先,制度基础审计强调对客户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并依此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纵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收集审计证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固有缺陷,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而并不能杜绝欺诈或错弊的发生,所以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是不足以制定出符合审计目标的审计计划的,往往难以把握或者根本就忽视了潜在的风险领域。特别是客户内部出现了高级管理人员舞弊或串通合谋舞弊,即使是很有能力的审计人员也极易被蒙蔽。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仅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和评价,只是十分有限地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关于控制环境和会计制度中交易流程的一般知识,不要求审计人员凭借对控制环境和会计制度的掌握来鉴别各种可能的错报。
第二,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抽样审计技术的使用。制度基础审计仅仅从内部控制制度的角度而不是在对企业环境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来评价风险,那么为审计测试选择的样本难以有效降低抽样风险。况且无论采用怎样完善的抽样技术,注册会计师都不能保证所有存在的问题都会被查出。制度基础审计在审计技术上对于审计能力的要求偏低,无形中限制了审计人员审计能力的充分发挥。
2、审计人员素质因素。
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人员除了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能随时对所遇到的问题、情况和环境作出判断和决策,实际上对每一个审计人员提出这样的要求几乎达不到,因为审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学习的过程。退一步来说,即使素质较高的不同审计人员,在各种主观、客观条件影响下,针对相同的审计对象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也可能会不尽相同,有时或许相差较大,更何况审计职业界如同其他任何职业内部一样,都会存在着素质参差不齐的从业人员,总得来说,审计人员的素质有高低之分,他们的审计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殊性,它是以社会需求来确立审计目标,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能力的要求是无限的,如果有少部分审计人员的能力达不到要求,受到影响的却是整个审计行业。
3、审计时间因素。
审计时间限制是阻碍审计人员体现其能力的一个客观因素。完成每项审计任务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审计能力的充分发挥又依赖于审计时间上的保证,所以审计人员总是要在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之间做斗争。假设没有审计时间的限制,审计人员尽可以采用详细审计方法,最大限度地运用审计的专业知识能力,将会计报表中那怕是较小的错弊都能揭露出来,完全可以避免来自社会对审计人员揭弊查错能力不足的指责。
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审计时间总是有限的,它由多种因素决定。首先,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的审计业务一般都是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根据它与客户签定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业务在一段时间内就必须完成,否则就要承担违约责任,另外超过国家规定的时间提供的审计报告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也失去了价值,可见审计时间是有限制的;其次,按照效益最大化理论,事务所总是会最大限度地承接审计业务,再将有限的时间在各审计业务(或审计项目)之间进行某种分配,以追求效益最大化。在时间产生效益面前,审计能力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审计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只能是退居其次;第三,合理使用审计资源是有时间限制的,否则就没有效率。因此审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出的审计结论并不是审计能力的全部反映,更不是对会计报表合法性、公允性作出的绝对保证。
4、审计费用因素。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审计费用就是其收入,依据经济学的解释,事务所的审计收入必须大于审计支出才有效益,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审计费用的多少与审计能力能否充分发挥息息相关。
在竞争激烈的会计服务市场,越来越多的事务所采用低价收费策略招揽业务,结果迫使事务所在资金预算上不断压缩,审计能力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由于会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不同于其它商业竞争,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服务具有高度专业性,低廉的收费很可能对应的是低质量的服务,相反审计报告消费者却无法在同等程度上作出类似评价和判断,无形中助长了低价收费恶性竞争的盛行,审计能力就会越来越受到审计费用的制约,一旦审计质量降低到社会公众不能承受的水平,自然就会引发全行业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