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倡导和推行风险导向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明显不足在于将审计资源不恰当地分配到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审计人员的审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体现。制度基础审计对于审计能力的要求与社会公众的期望存在距离,一旦出现审计失败,社会公众就会指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不足。风险导向审计正是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结果的不足,它不仅要求审计人员要了解客户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等内部情况,还要了解行业风险、相关法律、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充分评估存在的审计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由此审计人员既可以将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的审计区域,又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改变的不仅是审计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审计观念。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显而易见,首先必须确定“风险”所在领域,才能依此为“导向”实施审计程序。寻找并确定 “风险”的过程其实就是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过程,审计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充分的发挥。
2、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能力的大小通过审计人员的素质表现出来,因此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缩小审计期望差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现代企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业务日趋多元和复杂化,审计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审计能力的需求又越来越高。虽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并非无计可施。首先审计职业界必须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接受职业后续教育,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职业后续教育应当贯穿于注册会计师的整个执业生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通过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的学习和研究,真正使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第二,严格考核评价,对于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应待岗培训,直到能够胜任才能重新执业;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的审计人员,坚决清除出注册会计师队伍。
3、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预算。
在审计时间相对有限和审计经费预算紧缩的客观现实面前,事务所应安排精兵强将和充足的时间集中在风险较大的领域,即使审计结果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合理保证会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预算,一方面将审计风险降低到了可接受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又确保审计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期望。
既然审计能力的有限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对于审计职业界来说,如果面对社会公众的指责总以审计能力有限性为借口来推脱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这并非明智的选择。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满足不了社会对审计能力的期望,信誉终将丧失。因此,审计职业界应分析影响审计能力的因素并寻找对策,在理论研究上,审计模式、方法和技术要不断创新;在审计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上,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充分认识到注册会计师并不是无所不能,由于审计能力的有限性,在满足社会需求上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