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该书界定了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及其判断标准。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等是测量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后两个是中性指标,没有“警戒线”大小之说,而把基尼系数等于0.4作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也缺乏理论依据。该书从经济稳定增长、资源有效配置、社会稳定与公平等方面界定了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将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是否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与公平作为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判断标准,有其理论支撑依据。
第二,该书设计了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不是单一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否则易出现偏差。该书从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差系数)、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活力)、资源配置效率(劳动效率、资本效率、技术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稳定与公平(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以往研究指标相比更加全面合理。
第三,该书提出了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的测度方法,揭示了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该书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构建收入差距、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效率、社会稳定与公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根据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构建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综合评价指数和适度性分类评价指数。此方法的优点是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比较客观、人为影响因素较小,有助于客观评价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现状。
第四,该书构建了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预警机制。如何掌握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在未来的变动趋势"sup--normal" data-sup="5" data-ctrmap=":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