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采购进行评价是指运用特定的效益指标体系比照统一的标准,采取规定的方法,对政府采购活动的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我国政府采购活动起步较晚,有关的政府采购效益的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一般而言,政府采购的效益评价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主体与客体
对政府采购效益进行评价的主体就是评价活动的行为主体,一般为特定的组织机构,在目前的政府采购体制下应为政府采购的主管部门。评价客体即为评价的行为对象,既要评价其活动过程,也要评价其活动结果;既要要评价政府采购活动本身,也要评价它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据以对评价对象实施评价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计量指标和非计量指标两类。具体来讲,对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多用计量指标,对其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多用非计量指标。评价指标是实施效益评价的基础。任何评价行为都要使用一定的指标来进行,有的是采用定性指标,有的是采用定量指标,有的是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三)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效益评价的参照系,一般分为计量标准和非计量标准两种。另外,标准还要分开档次,才能判断绩效的优劣。我国现在对政府采购进行效益评价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主要是研究一些指标的理论值,学习、借鉴并参照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探索建立一套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
(四)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具体实施评价的技术规范,包括定量计算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或者两者结合使用。评价方法是效益评价的具体手段。有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来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实际运用,以取得公正的评价结果。
目前,我国对政府采购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本—收益分析法。这是效益分析和评价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即对行为主体的行为成本与收益分别加以评定,并以同一货币单位进行比较,计算出最终的效益。
这里所指的成本应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源的机会成本,此外还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从理论上说,在这个评定过程中,也应该将外在成本和外在收益计算在内。但是,外部性往往是难于用数量来衡量的。因而,运用这一方法时一般是对行为主体内在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内在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再辅之以对外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估计,以得到对整体效益的粗略评估。这种方法多使用于对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2.因素分析法。这种办法是将政府采购活动所需要的直接费用以及有关费用的各个因素尽量列举出来,同时将可能产生的收益(包括直接与间接收益)列举出来。其中可以以同一个单位(如货币)衡量的费用与收益,设法用同一单位进行比较;不能以同一单位表示出来的其他因素,则分为几组指标,将相近的、相对可以用某一指标表示的并入一组,然后进行分组对比分析,最后综合各因素分析结构,得出政府采购的收益。此方法适用于对政府采购进行效益评价分析和评价比较。
3.社会功能分析法。对政府采购部门而言,衡量其效益的主要方法是用其所花经费和所实现的职能相比较,其工作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其效益的基本标准。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其取得多少经济效益,而且还在于其行使政治和社会职能的效果,譬如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运用得是否正确,反腐倡廉、减少寻租活动是否得力、科学等。用政府采购部门的工作成果与其所花费的经费相比,可以反映出效益的高低。
4.历史动态分析法。即将政府采购在历史上各个不同时期有关效益计算的项目分项排列出来,然后将这些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结果,按分项排列可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照历史数据比较效益。
此外,还可对效益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如比较一定的费用支出总量所取得的效益的大小,相同的费用支出项目所获得效益的大小等,借以考核政府采购的效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