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希特勒不止一次地想成为一名建筑师,早年曾不断试图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或者建筑学校做建筑学徒,但他显然更想成为“设计第三帝国的首席建筑师”。希特勒的建筑构想,主要由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Speer)实现。
“世界之都”总设计师
阿尔伯特·施佩尔听了希特勒的演讲后,被纳粹的魔力征服。1933年
在藤伯尔霍夫机场举行的五月大会上,他设计的会场方案大放异彩,使得他在纳粹建筑师的职业道路上崭露头角。之后,在希特勒先前器重的建筑师特鲁斯特身体恶化后,施佩尔被指定为执行建筑师来完成重修旧总理府的工程。1936年,当施佩尔设计的纽伦堡工程以宏大的观礼台和气派的会场布置博得希特勒的欢心,施佩尔便一步登天,成为了帝国建筑总监,享受了比柏林市长还高的工资待遇和众多特权。宏伟的“日耳曼尼亚”也在施佩尔的规划下逐渐成形。短短五年,凭借和希特勒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这位31岁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世界之都”的总设计师。
希特勒建筑
可惜盛名之下的施佩尔却没有利用独一无二的资源,使自己成为一个建筑创新者。他只是将建筑变成实现某种意图——不单是诠释纳粹帝国的功能,也扩大了自己的权力——的手段。他只是对希特勒言听计从,阐释希特勒的意愿,建造希特勒的建筑。不过是针对民主、建设纳粹未来的文化武器。是希特勒世界观的现实载体和符号表达。它们代表了希特勒对现代城市中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坚决反对,以及他试图通过国家社会主义的塑造效应,利用集体主义来取代它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