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芜湖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2022/07/16282 作者:佚名
导读:基本简介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经过五年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254亿元增加到58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

基本简介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经过五年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254亿元增加到58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300美元,年均增长14.3%。财政收入由36.2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0.1亿元增加到164亿元,年均增长15.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184亿元增加到452亿元,年均增长19.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1亿元,年均增长34.5%。建成了奇瑞汽车改扩建、海螺水泥熟料、芜宣高速、芜马高速、沿江高速芜铜段、华强旅游城方特欢乐世界等一批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9.6:49.6:40.8调整为5.7:58.1:36.2。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二)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增强。2007年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产业完成产值740亿元,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1%。新建了5个省级开发区。2007年园区工业实现总产值6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5%。五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8%上升到44%。奇瑞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乘用车产销量突破百万辆的自主品牌。全市35%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五年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22家、重点实验室3个,获得驰名商标2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查处关闭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建设了一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城市空气、供水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向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益加快转变。

(三)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按照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市县快速通道芜繁路、芜屯路,建设农村公路2200公里。完成了长江干堤除险加固工程。实施了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开展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改进农村公共服务,加快了村庄整治步伐。对城市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大到7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展到117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了九华北路、银湖路等16条城市主干道,实施了滨江公园、九莲塘公园等一批城建项目。五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288亿元,是前五年的3倍。

(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基本建立。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构建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市级国有经营性资产由五年前的40亿元增加到131亿元。基本完成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五年新增私营企业8700户,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60%以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成立了中部地区首家农村商业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初步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4.4亿美元、省外资金7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9%、43.3%。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16.5亿美元,年均增长42.9%。港口年吞吐量由1730万吨增加到4600万吨,年均增长21.6%。经济外向度由9%提升到20%以上。

(五)民生工作扎实开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3.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30.3万人,年均增加1.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由492元提高到868元。失业保险参保22万人,失业金每人每月由223元提高到340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2.8万人,医药费个人负担比例由33.5%下降到19.9%。建立了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参保人员分别达16万人、10.1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由每月192元、60元提高到252元、80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15.6平方米、27.2平方米分别提高到18.4平方米、34平方米。全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由4700辆增加到18900辆。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493元增加到13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853元增加到5050元,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2.1%。

(六)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组织开展了“创新文化”、“坚持科学发展、打造五大优势”等解放思想大讨论,推进“诚信芜湖”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中小学均衡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成立了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芜湖技师学院。高教园区基本建成。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行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了科技馆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增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深化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城乡卫生服务网络。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完成了第六届村委会、第五届居委会换届选举,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开展了第一次经济普查、第二次农业普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防建设。我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气象、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和采纳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417件,政协建议案、委员提案和建议2113件,办复率达100%。完善用人、用钱、用地、用权制度,推进“四用”制度向县区、镇村延伸,向其它领域拓展,政府工作效能进一步提高。对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多次清理,减少审批项目40%。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单个项目平均办结周期由15.1个工作日减少到2.3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招标采购中心,累计办理招标项目4700多个。建立健全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通了“市民心声”网站,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大对商业贿赂等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案件。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市生产总值净增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净增140亿元,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5%;进出口总额增长89.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0%和11.9%;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重点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

一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市级调度资金21.8亿元,支持县区发展。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实施各项富民工程,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5亿元,增长3.8%。粮食总产量达8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18个、有机食品1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8个,带动农户10.4万户。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了长江及内河河道黄砂管理。继续推进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芜南路快速通道三期和芜南供水项目已进场施工。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工程完成投资5000万元。新建水泥路406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全市村通公交班车率达86%。加快三县天然气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