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2005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2022/07/16225 作者:佚名
导读: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05年工作的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抢抓机遇,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国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05年工作的回顾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抢抓机遇,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2.13亿元,比2000年增长80.4%,“十五”年均增长12.2%。财政收入完成31.73亿元,比2000年增长1.61倍,年均增长2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96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7.62%。工农业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42亿元,年均增长21.5%;农业总产值完成46.82亿元,年均增长5.4%,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87亿元,年均增长4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亿元,年均增长32.6%;共创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40个。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累计实施投资项目170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79亿元,年均增长21.1%,先后完成了冶钢综合改造、有色“双达”20万吨铜冶炼改造、西塞电厂一期、华新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增工业生产能力200多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4亿元,年均增长11.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8.9%和5.7%。由于经济加速发展,黄石在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与2000年比,人均生产总值由第5位上升到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由第9位上升到第5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6位,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2位,黄石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体制环境逐步优化。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冶钢钢铁板块成功实现改制重组,华新股权分置改革、美尔雅、有色等企业主辅分离稳步推进;中小企业改组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农业税全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与此同时,行政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商贸、粮食流通、城建城管、科教文卫体等各项改革整体推进,有力促进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79亿美元,年均增长12.4%;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8家;完成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年均增长13.3%。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完成新一轮黄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五年共投入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14.8亿元,先后实施了大泉路、快速路等30多条城市主次干道的新建、扩建工程,山南铁路、新火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供电、供水能力分别比2000年增长89%和45.5%;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9%和37.89%。投入11.76亿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完成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整治病险水库80多座,解决了农村12.19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加强土地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五年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2.7亿元,公路“三纵三横”路网基本形成。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6%,比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加强城市管理,我市荣获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称号,夺得了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第三届“楚天杯”,被评为“全国人防工作先进城市”。加强环境保护,投入资金21.18亿元,完成治理项目300个,2005年市区二级以上的良好天气达到310天,比2000年增加102天。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五”先后实施了100多个社会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2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2.2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有14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黄石两度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基本完成;黄石高专发展成为本科院校――黄石理工学院正式挂牌;湖北师范学院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全市投入资金2亿多元,改造中、小学危房4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7.7万平方米,城区19所薄弱中小学校得到全面改造。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筹资2.9亿元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公共卫生以及血防机构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对艾滋病人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实行了免费救治。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有一批作品荣获国家“文华奖”、“飞天奖”、“屈原文学奖”;数字电视建设全面启动,市、县(市)两级广电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有2名黄石籍运动员荣获世界冠军,我市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6‰,出生人口性别比降到115.13。与此同时,审计、统计、物价、人事、编制、科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国家安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密、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新闻出版等工作有了新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实现再就业10.1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时足额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应保尽保”。加大社会救助、救灾和扶贫工作力度,全市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达2.4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万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03元和2810元,“十五”年均增长9.7%和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8亿元,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7.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9平方米。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服务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通过省级文明城市复查验收。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支持部队建设,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和优抚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进一步健全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制度,较好地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四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市政府工作规则,组建了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和科技顾问团,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政务公开联系点。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审批项目616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我市被省政府授予“A级信用市州”。强化反腐倡廉的各项措施,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矿业秩序整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比“九五”时期下降6.6%。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推动“平安黄石”建设,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