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建设全面启动,沿海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理念的提出,正式拉开了沿海突破战略的序幕;成立临港经济协调委员会,沿海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07年2月15日,省政府批准设立沧州渤海新区,标志着沿海强市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按照“五大、两转、一加快”的总体思路,编制和完善了黄骅港总体规划、渤海新区城市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及岸线开发利用等十大规划。黄骅港20万吨级航道暨综合港区起步工程通过国家级专家论证,得出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科学结论;与神华集团就综合大港建设达成协议,与香港长江集团就建设60万标箱集装箱码头达成合作意向,综合大港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石黄高速港口段、南疏港路东段建成通车,南疏港路西段、中疏港路、新区供水工程、“引大入港”二期等一批配套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两电”、“三园”、“五化”等一批产业支撑项目先后落户渤海新区。国华沧东电厂一期投入运营,二期开工建设;渤海新区华润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审查。总投资200亿元的中铁装备新材料工业园完成投资70亿元,今年4月份试车生产;总投资150亿元的中钢滨海工业园开工建设;总投资150亿元的中信泰富特钢工业园签署合作协议。中捷石化与中海油实现了战略合作;沧州大化5万吨TDI、12万吨己内酰胺等五大化工项目稳步推进。2007年,渤海新区共谋划和启动建设重大项目29个,总投资规模1600亿元。渤海新区建设全面展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总揽,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百窑万亩”复垦利用工程,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由内涵挖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新路。谋划启动“四大、两升、一换代”和“三五八十”工程,加大重大产业支撑项目推进力度,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沧东电厂一期、华北石化升级改造、8万吨苯乙烯、大化3万吨TDI、中捷石化3万吨甲乙酮、华油一机厂石油钻杆、中原钢管和鑫源泰钢管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2007年,全市投资超亿元在建项目189个,超3亿元的“三五八十”在建项目58个,其中超30亿元项目8个,超100亿元项目3个。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五年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65家,总数达到1148家。其中,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企业69家,超30亿元的5家,超100亿元的4家。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03.6亿元,是2002年的6.4倍,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82%,居全省第一。产业特色更加突出,石油化工、管道装备、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华北商厦二期、颐和广场、小南门商业街先后建成启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6:49:35调整到2007年的12:52:36。“小洋人”、“三井”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华”字牌钢管、“国欣”棉种和“怡嘉琦”裘皮服装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1个,著名商标14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了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黄骅港煤码头二期、朔黄铁路复线工程顺利竣工。投资140亿元,新建高速公路221.6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346公里,石黄、津汕、沧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总投资80亿元的电网改造项目完成20多亿元,建设110千伏以上变电站22座。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开展了以治理“五乱”为主要内容的市区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拆除违章建筑35万平方米,并实现“零补偿、零上访、零冲突”;积存几十年的“电石灰山”被彻底清除并实现再利用,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城市秩序明显好转。扎实开展迎“两节”、“五城同创”活动,投资141亿元,实施了城市道路、供排水、燃气、集中供热、园林绿化、住宅小区、旧城改造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五年来,新建、打通、拓宽城市道路13条,新开通了开元大道、永安大道、学院路;拓宽改造了迎宾大道、长芦大道、千童大道;打通了浮阳南道、黄河西路、御河西路、千童南道、水月寺大街,路网功能进一步完善。沧州人力资源市场、中心医院外科大楼、建业大厦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南湖广场、胜利广场、街头游园陆续建成。迎“两节”配套工程--沧州体育馆和贻城、阿尔卡迪亚两座五星级酒店开工建设。名人植物园和通翔杂技园顺利启动,五年新增绿地面积303万平方米。2007年,投资29亿元的华润热电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发电、当年供热,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6万平方米。拆除燃煤小锅炉177座,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2天。城市化率达到39%,比2002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个初具现代气息的新沧州正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市直108家工商企业焕发了生机。通过政策性破产、回购不良金融债权和债务重组,依法核销企业债务82亿元。市政府举债5.9亿元,为3.9万名国有工商企业职工置换了身份,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改制的难题。加强与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长芦盐业集团、沧州大化集团顺利实现与中盐、中国化工的资产重组;沧化股份与河北金能集团重组成功,职工全部得到安置,实现了破产减债、重整再生的目标,为恢复23万吨PVC生产、启动40万吨PVC项目,打造亚洲最大的PVC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加大公用事业改革力度,供热、供水、燃气改革稳步推进。组建了沧州供排水集团,实现了引水、供水、排水一体化经营;与省建投达成组建渤海水务集团合作协议,为解决全市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创造了条件。粮食流通、财税、投资、价格、金融、土地等改革不断深化,要素市场逐步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施了“四个一百”工程,开展了“日韩招商年”活动,举办了沧州渤海新区(香港)投资合作推介会。五年来,全市新批“三资”企业349家,累计直接利用外资5.5亿美元,签订对外工程承包合同1.5亿美元,外派劳务5085人次。2007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1.6亿美元,是2002年的9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8亿美元,是2002年的4.1倍。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沧州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县域经济增势强劲,农村发展实现新突破。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肃宁中国裘皮之都、孟村—中国弯头管件之都、献县—中国扣件铸造之乡、泊头—中国汽车模具之乡、东光—中国包装机械之乡、盐山—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等品牌县市,全市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达到24个。任丘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18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全部超亿元,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7%。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结束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五年累计发放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亿元,争取上级支农资金近12亿元。粮棉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金丝小枣、冬枣、鸭梨等林果业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7年,全市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达到143个,养殖专业场(户)突破8万个,泰国正大、台湾大成、广州温氏、北京华都等国内外知名养殖加工企业落户沧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85个,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家,泊头东方果品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9%,比2002年提高15个百分点。生态文明村建设成效显著,创建生态家园精品示范村129个,建设农用沼气池20.5万个。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8亿元,使710个贫困村、58万人口实现脱贫。投入4.5亿元,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95万亩。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142个村、98.6万人用上了安全的饮用水。加强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396公里,为1528个村庄修通了柏油路;新建、维修桥闸涵416座,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流通网络,新建改建“农家店”4000余家,提前完成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324”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2亿元,救助贫困学生70万人次。建成农村中小学项目学校492所,标准化中小学264所。中、高等教育结构不断完善,建成省级示范高中1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院校5所,合并组建了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全市累计培养技能型人才6万余人,职教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9%。医专、师专新校区建成投用。教育投入不断增加,2007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6.7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市、县两级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用20多天的时间,为125所无任何取暖设施的农村中小学全部安装了暖气。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艺作品连续三届在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得金奖,杂技节目《窗花》荣获文化部颁发的政府文华奖,《节日》和《同一个梦想》分别荣获第10届、11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竞技体育屡创佳绩,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培养出崔文娟、孙悦等一批著名运动员。沧州武术和吴桥杂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确定为北京奥运精品旅游线路。273件广播电视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12项,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17个,沧州开发区创业中心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器。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全市乡镇卫生院全部得到改造,村卫生室建设全面展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开展了环保“利剑”行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8起,沧浪渠、北排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市区263眼自备深水井全部关闭,地下水位明显回升。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低4.6个百分点,81家企业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生产审核。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双拥”共建不断加强,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驻沧部队在沧州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统计、外事、档案、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07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5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85%和59.5%。2007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1101.6亿元,是2002年的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亿元,是2002年的2.3倍。汽车、手机、电脑等成为消费新热点。五年来,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6.9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4.3平方米。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实施“阳光工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万人次。以“六险、两院、一金、全覆盖”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县两级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累计支出28.7 亿元,比前五年增加17亿元。社会保障基金积累19.9亿元,比2002年增加16.3亿元。2007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比2002年增加10.6万人、20.2万人、4.6万人、16.2万人和0.9万人。投资6900万元,完成了任丘、沧县、青县等7个县(市)敬老院、光荣院建设任务。城镇职工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30.7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倍,缴存覆盖率达到71%。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补贴资金6342万元,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450.4万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有钱看病、有地方看病和有医生看病的问题。
──依法行政理念不断增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制度建设和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咨询、听证、对话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行政执法培训和监督检查,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新提高。扎实推进绩效考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政风、行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继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财政供养人员得到严格控制。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加强,妥善解决了一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向市人大、市政协报告工作、通报情况,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495件,办理政协委员提案1164件,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沧州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五年。五年的发展实践,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是: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破除影响发展的各种障碍。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阀门”,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扩大开放,才能更加有效地聚集生产要素,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发展。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强化重点项目建设,大力优化经济结构。没有重大项目就没有沧州的大发展。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必须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按照经济规律和产业政策,启动和建设一大批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对未来产业发展形成重要支撑的大项目、好项目,这是沧州的当务之急。第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沿海突破战略,打造沿海增长极和隆起带。沧州的优势在沿海,希望也在沿海。营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沿海突破战略,在海陆一体化互动发展中赢得先机,在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实现迅速崛起,努力使沧州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中极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第五,必须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作重点,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活跃发展全局。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没有重点就没有章法,没有重点工作就没有波澜起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以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和活跃工作全局。第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建设沧州人民的幸福家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沧州的变化令人鼓舞,沧州的发展振奋人心!五年的发展成就,是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历届政府工作的基础上,全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沧州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离退休老干部、驻沧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沧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任务还十分紧迫,沿海区位和内陆意识、发展水平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关联度和集群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市本级财力薄弱;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对外开放和发展环境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发展不相适应;发展方式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生产要素制约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少数公务员素质不高、官僚主义、消极腐败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沧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沿海强市的关键时期。纵观国内外发展大势,我们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国加速向工业强国转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为我们运用发展最新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实施沿海强省发展战略,从政策上给予沧州大力支持,使我们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国际国内的影响日益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越来越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参与区域经济竞争合作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全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千方百计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