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明清雕塑宗教雕塑

2022/07/16113 作者:佚名
导读:佛教雕塑除继承唐宋以来造像风格而有所变化者外,一部分作品则融合了西藏□嘛教雕塑样式,还有一些则完全是□嘛雕塑样式。其中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庙里的佛、菩萨、明王等形象最为显著。小型鎏金铜佛、菩萨像几乎全是□嘛教造像样式。清代编纂的《造像量度经》便是以□嘛教造像为标准的。明清佛教雕塑有不少生动而有特色的创造,如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诸天塑像(正德八年,1513),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观音等3身

太原崇善寺千手千眼观音 佛教雕塑除继承唐宋以来造像风格而有所变化者外,一部分作品则融合了西藏□嘛教雕塑样式,还有一些则完全是□嘛雕塑样式。其中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庙里的佛、菩萨、明王等形象最为显著。小型鎏金铜佛、菩萨像几乎全是□嘛教造像样式。清代编纂的《造像量度经》便是以□嘛教造像为标准的。明清佛教雕塑有不少生动而有特色的创造,如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诸天塑像(正德八年,1513),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观音等3身菩萨像(1383~1391), 陕西省蓝田县水陆庵塑壁(1563~1567),山西省平遥县双林寺的天王、力士等。这时期盛行在寺庙中塑罗汉像、建罗汉堂,或塑十八罗汉,或塑五百罗汉,虽然它们仍是宗教礼拜的偶像,但工匠多凭自己的生活感受,发挥艺术想像进行创造,因此,对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山西平遥双林寺、四川新津观音寺、陕西蓝田水陆庵、广州华林寺、云南昆明筇竹寺及湖北武汉归元寺等寺庙罗汉像,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当然也有不少公式化、定型化的倾向,如北京香山碧云寺、河北承德罗汉堂及苏州戒幢律寺等处的罗汉像。

明清雕塑双林寺彩塑

明清道教雕塑保存不多,但山西省太原市晋祠水母楼的侍女塑像(1545)、陕西省三原县城隍庙的侍女塑像(明)、西安市东岳庙的侍臣(清)、湖北省均县武当山的许多铜铸神像(明清)以及北京白云观的若干泥塑神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色。

明清雕塑陶俑木俑

曾在古代雕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陶塑、木雕或金属铸造的俑,由于丧葬习俗的变化,逐渐被“纸札”所代替。所以,自五代两宋以后,用俑随葬的现象渐渐稀少,艺术水平也日渐下降,明代已系尾声,清初则偶尔一见。明墓用陶俑、木俑随葬者虽然为数甚少,但每座墓葬用俑的数目却往往很多。如山东邹城明鲁荒王朱檀墓(1389)、四川成都明蜀王世子朱锐□墓(1410)、贵州遵义播州土司杨□墓(1440)、江西南城明益庄王朱厚烨墓(1557)以及河北阜城廖纪墓和河南陕县王韩墓(1577)等贵族或官僚地主的墓葬,随葬的陶俑、木俑,少者数十,多者数百。据《明史·礼志》载,开国功臣常遇春安葬时,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赐大量木雕的明器──乐工、仪仗、女侍、武士门神等。今所见各墓出土的俑群中也有众多的奴婢、成行的伎乐人、浩浩荡荡的仪仗队、排列在公堂内外的衙役以及厅、堂、楼、阁、亭、坊建筑模型甚至赌具、刑具等。这些俑在明清雕塑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若干侧面。

明蜀王世子墓出土击鼓乐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