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暴雨径流控制对策

2022/07/16177 作者:佚名
导读:2.1 初期暴雨径流控制量的确定 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携带了场次降雨径流一半以上的污染负荷,科学确定初期径流量并加重点控制意义重大。初期径流控制量识别的主流方法以M(V)曲线法为主,即对次降雨中的污染物,把累积污染负荷占整个次降雨过程总污染负荷的比值作为纵坐标、把累积径流量占整个次降雨过程总径流量的比值作为横坐标,进而建立 M(V)无量纲曲线,曲线偏离对角线越多,则初期冲刷现象越明显。由于该方

2.1 初期暴雨径流控制量的确定

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携带了场次降雨径流一半以上的污染负荷,科学确定初期径流量并加重点控制意义重大。初期径流控制量识别的主流方法以MV)曲线法为主,即对次降雨中的污染物,把累积污染负荷占整个次降雨过程总污染负荷的比值作为纵坐标、把累积径流量占整个次降雨过程总径流量的比值作为横坐标,进而建立 MV)无量纲曲线,曲线偏离对角线越多,则初期冲刷现象越明显。由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可以给出初期径流体积比例,在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居民区屋面、商业区屋面、工业区屋面的初期径流控制量分别为初期2mm降雨、初期5mm降雨、初期10mm降雨,居民区道路为初期4mm降雨,而商业区、工业区道路的暴雨径流应全部收集处理。然而,应用该方法也有未发现初期冲刷现象的案例。SOLLERA等在对美国圣何塞8场降雨过程的调查中发现,初期冲刷现象并不总是存在。BAR-RETT等的研究发现,高速公路暴雨径流只有微弱的初期冲刷现象。调查雨季初期冲刷现象对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放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期冲刷现象的发生频率较低,不足以支撑雨季排放污染物处理设计需求。

2.2 科学选取/设计控制技术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的控制技术有生态化技术和非生态化技术两种。生态化技术主要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系统、浅草沟、绿色屋顶、河岸缓冲带等,非生态化技术有渗透路面、沉沙井、弃流池等。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暴雨径流中的重金属、总磷、有机物等污染物主要以颗粒态存在,故 TSS常被作为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的首要控制指标,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技术对悬浮物或者以悬浮物为主要赋存形态的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能力,而对于氮、磷等溶解性营养盐的控制效能则还需要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尤其是对溶解性氮的调控效果。对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措施的选取,可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研究实践改良国外设计标准,使得控制技术的构建能适应国内的环境背景,真正达到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净化的目的。

2.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措施

尽管国外对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国内关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的技术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技术的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技术还有一定程度的升级空间,同时,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力度不足,使得很多城市绿地的预置功能单一,往往没有发挥其暴雨径流调控的作用。加强城市规划、园林管理、市政管理等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控制纳入城市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根据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随机性、分散性的特点,针对性布局小型化、分散式的暴雨径流管理措施,并对管理措施的调控效能进行预评估,进而构建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的景观网络体系,是解决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可行途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