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榆:中国工程院院士
阮雪榆院士于1933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所长、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级顾问、韩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杂志编委、德国《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杂志编委、国际环境保护与制造委员会(ICEM)常务委员。
阮雪榆院士是国际知名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术专家,我国冷挤压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在国内外首创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并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的冷挤压技术,著有《冷挤压技术》等4部专著,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冷挤压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阮雪榆院士获得多项国家、部、市奖和国际奖励。
阮雪榆院士在国内率先将CAD/CAM、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制造领域。并于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轻工业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为一体的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先后完成科研成果400余项,成果转移和技术服务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多个国家,涉及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等10多个行业。1994年国家计委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批准成立了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阮雪榆院士领导的科研队伍针对高新技术的特点,有效地实施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工程支持”的战略,以模具为载体和切入点,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实施和应用方面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首次提出了与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联合研究室,帮助企业解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既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也学习到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新技术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战略和技术信息。他先后建立了30多家联合研究室和应用中心,如上海汽车-上海交通大学汽车模具联合工程中心、福特-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瑞士FEINTOOL联合研究室和美国DOCUMMEN航空结构联合软件开发中心等。
阮雪榆院士实施的高技术发展新战略,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在交通大学成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冷锻教席”。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过国家验收认为中心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开发和综合能力及队伍”,受到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评价。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的官员到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美国专家认为“中国模具CAD国家工程中心要比美国任一工程研究中心好得多”。美国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2007年6月的工程研究中心(ERC)报告中,该所调研了11个国家73个工程研究中心,将阮雪榆院士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列于首位。
阮雪榆院士共指导博士研究生140名,博士后9名,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谢友柏: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男,1933年9月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内然机制造专业,留校在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任教,1957年随学校迁至西安。1984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博士点首任博士导师,1986年被聘为教授。1988年任该校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79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会成立,任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副会长,1992年任理事长;与此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其它兼职有《摩擦学学报》副主编,《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兼职教授,英《Proc IMechE,Part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ribologhy》编委等。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谢友柏从事机械学、摩擦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近40年,主持完成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数十项。作为第一完成者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省部委、校奖12项和个人荣誉奖十余种、专利2项,发表论著百余篇,培养出博士16人,硕士31人。面对摩擦学这一涉足广泛知识的领域,在润滑、控制、可靠性、知识获取、数据库、专家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进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 轴承系统等的摩擦学设计上,得到重要和理论及应用成果。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