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森林抚育采伐主要方法

2022/07/16216 作者:佚名
导读:自然稀疏和人工稀疏 森林由幼龄到成熟的时间因树种组成、气候、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生长发育时期:形成时期(幼龄林)、速生时期(壮龄林)、成长时期(中龄林)、近熟时期(近熟林)、成熟时期(成熟林)和衰老时期(过熟林)。在形成初期,无论天然林或人工林的幼树都呈散生或丛团状生长,树冠尚未接连。随着幼树逐渐成长,树冠开始郁闭,林木就为争夺生存条件而进行激烈竞争,并开始了林

自然稀疏和人工稀疏 森林由幼龄到成熟的时间因树种组成、气候、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生长发育时期:形成时期(幼龄林)、速生时期(壮龄林)、成长时期(中龄林)、近熟时期(近熟林)、成熟时期(成熟林)和衰老时期(过熟林)。在形成初期,无论天然林或人工林的幼树都呈散生或丛团状生长,树冠尚未接连。随着幼树逐渐成长,树冠开始郁闭,林木就为争夺生存条件而进行激烈竞争,并开始了林木分化。

一般林分密度大、或壮龄林、或立地条件好、或由阳性树种组成的林木,其分化都较强烈。结果是竞争能力弱的植株逐渐成为被压木;而竞争能力强的植株则成为优势木,占据较多的营养空间,抑制附近被压木的生长,最终导致后者的死亡。因此在一定密度的森林中,发生随着年龄增大而植株不断减少的现象,称为森林自然稀疏。

在天然林中,因生存竞争而死亡的林木约占95%左右。但由此而保留下来的并非都是合乎人类经营目的的植株。抚育采伐是以人工稀疏代替自然稀疏,其特点除稀疏的速度较快以外,还可利用自然稀疏的规律性,按照营林的需要改变自然选择的总方向。人工稀疏常根据林木分化程度进行分级,然后伐去生长落后及经济价值低的林木。分级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是德国E.F.G.克拉夫特生长分级法(见图[克拉夫特林木生长分级法)

即对单纯同龄林中的林木,按其生长优劣分为5级:Ⅰ级──优势木,树高和直径最大,树冠也大,在一般树冠之上;Ⅱ级──亚优势木,树高与大小略次于Ⅰ级,树冠向四周发育;Ⅲ级──中等木,生长尚好,但树高和直径较前两级林木为差,树冠较窄,居于林冠的中层,树干的圆满度较Ⅰ、Ⅱ级木为小;Ⅳ级──被压木,树高和直径生长都非常落后,树冠受挤压,通常都是小径木,又可分为a、b两个亚级:Ⅳa级木,树冠狭窄,侧方被压,但枝条在主干上分布均匀;树冠能伸入林冠层中;Ⅳb级木,树冠偏生,只有树冠的顶部才伸入林冠层,侧方和上方均受压制;Ⅴ级──濒死木,完全位于林冠下层,生长极落后,树冠稀疏而不规则,也分为两个亚级:Ⅴa级,生长极落后的濒死木;Ⅴb级,枯死木。林分的主要林冠层由Ⅰ、Ⅱ、Ⅲ级木组成,Ⅳ、Ⅴ级木则组成从属林冠层。这种分级法主要用于同龄,同时要到林分达到壮龄林、林木分化明显时才能应用。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可用来控制抚育采伐强度,但分级依据是林木的生长势和树冠形态,未考虑树干的形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