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Hrovat研究了土木工程结构的半主动控制问题,提出了半主动控制系统尽可能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的规则。
1990年Kobori等人提出了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的概念,研制了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并提出了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算法。
1990年日本Kajima研究所的三层钢结构办公楼首次应用了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经历了实际中的中小地震作用,显示出了很好的控制效果。我国刘季、李敏霞和欧进萍等人在稍晚一些时期也进行了半主动变刚度控制的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足尺半主动变刚度控制装置。
1992年Kawashima,Mizuno和Shinozuka等人同时提出了结构半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并分别研究了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半主动变阻尼控制的分析方法和控制效果,1997年美国首次应用主动变阻尼控制装置控制高速公路I-35连续梁钢桥重载车辆引起的振动,显示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1998年日本应用半主动变阻尼控制的建成Kajima Shizuoka建筑,在实际小地震作用下显示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我国孙作玉(1998)和李惠(2002)等人研究了建筑结构半主动变阻尼控制方法,研制开发了半主动变阻尼控制装置。
1995年,美国Lord公司在第五届电磁流变体国际会议上展示了几种具有高性能参数的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阻尼器,从而掀起了磁流变液及其装置的研究热潮。
1996年以来,Spencer等人研究了磁流变阻尼器的地震反应控制、结构磁流变阻尼隔震和斜拉索的磁流变阻尼风振控制。Dyke (1996)等人试验研究了一座三层框架地震反应的磁流变阻尼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半主动磁流变阻尼控制接近于主动控制效果,而且总是稳定的。
2001年日本东京国家新兴科技博物馆首次将磁流变阻尼器应用于地震反应控制。
2001年我国岳阳洞庭湖多塔斜拉桥首次安装美国Lord公司生产磁流变阻尼器控制斜拉索风雨激励的振动401。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李慧(2003)等人将自行研制开发的磁流变阻尼器用于山东滨州黄河大桥20根斜拉索的风雨激振。
Zadeh创立的模糊数学,对不明确系统的控制有极大的贡献,自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实用的模糊控制器的相继出现,使得我们在控制领域中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下面本文将对模糊控制理论做一番浅介。
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简称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是以模糊集合论、模糊语言变量和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1965年,美国的L.A.Zadeh创立了模糊集合论;1973年他给出了模糊逻辑控制的定义和相关的定理。1974年,英国的E.H.Mamdani首次根据模糊控制语句组成模糊控制器,并将它应用于锅炉和蒸汽机的控制,获得了实验室的成功。这一开拓性的工作标志着模糊控制论的诞生。
模糊控制实质上是一种非线性控制,从属于智能控制的范畴。模糊控制的一大特点是既有系统化的理论,又有大量的实际应用背景。模糊控制的发展最初在西方遇到了较大的阻力;然而在东方尤其是日本,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推广应用。近20多年来,模糊控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一个非常活跃而又硕果累累的分支。其典型应用涉及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在家用电器设备中有模糊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照相机和摄录机等;在工业控制领域中有水净化处理、发酵过程、化学反应釜、水泥窑炉等;在专用系统和其它方面有地铁靠站停车、汽车驾驶、电梯、自动扶梯、蒸汽引擎以及机器人的模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