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背景
“十二五”时期,武汉市水务发展经历了一系列考验,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巩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务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规划提出的24项规划指标全部完成。展望“十三五”,新时期、新形势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治水新思路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赋予新时期治水新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武汉市最具特色的资源,在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充分彰显武汉市的滨水特色和优势,建成生态、宜居、优美的水环境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
二、重点内容
《规划》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均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和社会服务为出发点,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合理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态环境体系以及适应科学发展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为武汉市建成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保障。《规划》共部署了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内容:
1、防洪水,确保安澜。按照防洪体系功能完善、能力提升的目标,实施三峡及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后长、汉江武汉段河势及岸坡影响处理工程,长汉江重要险段得到治理,使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进一步巩固完善;完成府澴河、举水等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和黄陂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治理工程,重要支流重点河段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形成新城区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基本完成重要蓄滞洪区的建设任务,重点实施杜家台分蓄洪区蓄滞洪工程及安全建设工程,保证使用频率高的蓄洪区能够正常运用;开展重点湖泊堤防整治工程,提高湖泊防洪蓄涝能力,重要湖泊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新出险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全市水库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黄陂、新洲山洪灾害评价、预警、监测、群测群防体系及山洪沟治理工程,基本建立山洪预警防治体系。
2、保供水,质优安全。中心城区按照“水厂布局大调整、制水工艺大提升、供水管网大改造”、 对城乡供水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供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科学利用。新城区按照农村安全饮水“提档升级”的要求,打破区域供水界限,调整现状供水格局、优化系统布置、提升集中式供水厂的系统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扩大集中供水服务范围,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供水水质、保障供水水量,合理降低消耗,以提高供水安全性为目标,提出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供水服务。
3、排渍水,提档升级。全面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严格按照海绵城市所涵盖的源头控制、常规管渠和超标排水三大体系,进行全过程的建设,并不断完善维护管理及排水应急能力水平。一是源头管控,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青山和汉阳四新地区建设两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并落实全市新建及改造项目一律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二是克难攻坚,全力完成排涝两年决战计划,完善现有浅层排水系统体系的建设。三是谋划长远,启动实施百年排水深隧系统。四是同步加强建管及排水防涝应急水平的建设。
4、治污水,覆盖城乡。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提升尾水排放标准等级,新建北湖(四厂合一)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改扩建黄浦路、汉西等6座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主干系统,实现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截污、重要港渠基本截污,新建污水管网415.4km,推进武昌地区深隧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改造和支管系统建设,深化实施东湖、南湖等湖泊截污,重点实施黄孝河、机场河等港渠截污工程。大幅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实施亚行三期、汉西、北湖污水处理厂及南太子湖华新等配套污泥项目,实施一批管渠清淤淤泥堆放处置场。
5、护湖水,岸定水清。以强化湖泊管理建设与改革任务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湖泊水质环境,持续推进湖泊水网连通工作。完善湖泊管理机制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责权,制定武汉市湖泊相关规划,为湖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在“十二五”湖泊治理基础上,实现中心城区40个湖泊全面截污,针对汉口六个湖、墨水湖、龙阳湖、南湖等湖泊实施水质提升及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开展新城区重点湖泊截污工作,汤逊湖、武湖等湖泊水利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大东湖、汉阳六湖、黄陂南部地区等湖泊水网连通工程。
6、控源水,严守红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市区两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把水资源条件作为区域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相关规划审批的重要前提。继续推进水源地保护工作,开展19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综合整治,逐步化解供、排水口矛盾。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节水促减污,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加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力度,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强化落实《武汉市疏干排水施工降水管理办法》,开展疏干排水或施工降水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探索现代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启动水权交易试点和水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7、强农水,固本强基。继续加强直接惠及民生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加快实施大中型泵站新建、更新改造、提高重点水系排涝能力;开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及,实施农村排灌港渠和塘堰整治工程,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水利现代化示范区,促进农业节水减排;启动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局部区域灌溉水源不足问题;加大水土保持监管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8、严管水,依法长效。深化管理体制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水法律、法规、规章配套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洪减灾应急机制体制,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构建一体化智慧水务平台,完成重大涉水规划及研究课题。
三、特色亮点
《规划》的特色亮点是从武汉市实际情况出发,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贯穿始终,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时代发展理念,结合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2016年防大汛后灾后重建补短板的民生水务工程为重点,提升水务基础设施能力;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水生态文明新格局;以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系统保护和治理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建设“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供优排畅,人水和谐”的现代滨水生态绿城。
四、落实保障
《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职责分工。二是广辟资金来源,保障资金投入。三是强化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四是加快培育人才,推进科技引领。五是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公众参与 。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