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是开展水源保护工作和进行环境水利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水质污染状况、污染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必要手段,也是防止污染,制定各种标准和进行科学管理的依据。7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都建立了周密的监测网络系统,包括各级地面和水面监测站。此外,还采用了卫星监测、高空监测和遥感遥测技术等,为了监测水中复杂有机物,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网络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为环境管理、科学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制定以及未来水质状况的预测,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
根据监测目的,水质监测可分为常规监测和专门监测两类。常规监测是为了判别、评价水体环境质量,掌握水质变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和积累本底值资料等,需对水质进行定点、定时的监测。常规监测是水质监测的主体,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专门监测是为某一特定研究服务的监测。
水质监测的基本工作包括;①站网规划(包括设点布点),建立水质站网应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站点密度要适宜,以能全面控制水系水质基本状况为原则,并应与投入的人力、财力相适应。②采样,包括采样工具、采样方法和采样频率等。③测定项月和分析方法,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lob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GEMS)规定,水质测定项目分为3类,即:基本测定项目、有全球意义的项目和任意选定项目。我国将水质测定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水质分析方法一般均按有关技术规范执行。凡参加GEMS的水质测站,分析方法一般均执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单位推荐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操作指南》(1978年)。④数据处理(包括挝原始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整编等),80年代以来,水质数据处理已逐步实现计算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