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泗河发源于沂蒙山区,原为淮河的支流,12世纪黄河侵泗夺淮淤积了下游河道,失去入淮出路,成为淮河流域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流域面积7.89万平方公里,耕地5600万亩,人口4100万,大都属苏、鲁两省。黄河长期夺淮入海,淤积了河道,严重恶化了区域水利条件,致使灾害连年。
从1949年起,苏、鲁两省实施完成“导沭整沂”工程,先后开辟和扩大了新沂河、新沭河,扩大了韩庄运河、中运河,修建了南四湖湖西堤、骆马湖大堤,上游兴建了十多座大型水库,初步建立起沂沭泗水系防洪工程体系。但是,沂沭泗河中下游防洪标准只有十年一遇,仍然偏低,为改善这个地区防洪条件,1991年编制了沂沭泗中下游的防洪规划。规划防洪标准南四湖防御1957年洪水,沂沭河防洪标准五十年一遇,中运河、新沂河、骆马湖100年一遇。规划总体部署是:扩大沂、沭河洪水东调入海和南四湖南下的出路,使沂沭河洪水尽量就近由新沭河东调入海,腾出骆马湖、新沂河部分蓄洪、排洪能力, 接纳南四湖南下洪水,简称“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具体工程措施包括:扩大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使其排洪能力由原有的1000和38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4000和6000立方米每秒;兴建刘家道口、彭家道口、大官庄和人民胜利堰等节制闸,控制沂沭河上游来水,使其尽量由新沭河东调入海。扩大南四湖湖腰;扩大韩庄运河、中运河和新沂河,使排洪能力分别达到5600、7000和8000立方米每秒,以利南四湖洪水下泄,降低南四湖洪水位。
上述工程除中运河以外,在70年代大都开工建设,至1980年国家调整基本建设计划时,除南四湖治理及新沂河扩大工程外,其它工程都列为停缓建项目。国家累计投资4亿多元,完成土石方1亿立方米。
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项目多、工程量和投资大,为尽早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总体效益,1991年国务院 治淮治太会议决定“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八五’期间达到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九五’期间达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1991年冬,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按二十年一遇标准(即近期工程)正式复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