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灾害事故风险防控能力提升行动,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建立健全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灾害事故风险区划,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专栏6 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工程 1.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建立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建成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到2022年,完成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绘制,全面完成普查工作。 2.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制定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标准和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发“浙江省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及应急救援平台—风险普查登记”系统,形成浙江省安全风险辨识清单体系;开展企业风险普查、摸清行业企业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形成全省风险清单和电子地图。2022年全面完成各类企业的安全风险普查工作,建立常普常新的企业安全风险普查机制,动态识别各类安全风险。 |
建设应急管理数字化先行区,全面推进“一网一群一系统”建设和“两大平台”迭代升级,提高应急管理数字化治理水平,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精密智控。
专栏7 应急管理数字化改革工程 1.应急管理卫星通信网建设。依托应急管理部统一构建的卫星主站、网管系统和卫星资源,部署建设由VSAT(甚小口径卫星终端站)、天通(北斗)、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组成的卫星通信网。到2025年,建成浙江省VSAT骨干卫星通信网,部署1个省级中心主站,新建或改造11个市级远端站和11个市级便携站,110个县级便携站。 2.应急管理370MHz窄带集群建设。基于370MHz应急专用无线电频率,建设覆盖全省、上下通联的数字集群通信网,支持全省应急管理机构和消防救援部门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通信需求。到2025年,全省建成核心网1个、固定数字集群基站330个、移动数字集群基站110个,部署手持终端超过5000台、车载终端超过1000台。 3.融合通信系统建设。依托电子政务网络、视联网,建设省市县三级音视频数据接入平台,整合各地视频会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GIS(可扩展)、370MHz集群通信系统、固定电话、卫星电话、IP电话等应急指挥音视频资源,构建网络架构合理、基础数据共享、行业管理独立、统一平台、信息应用安全可信可控的音视频资源管理体系。 4.深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建设。接入各类安全生产风险监测数据,构建基于GIS地图的风险分布图,搭建安全风险管控指标体系、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安全码”应用,形成“安全码 风险图 管控指数”等数字化工具。 5.深化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平台建设。接入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城市内涝、地震和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信息,构建自然灾害风险一张图、专题图、区域图;建立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风险管控指标评价体系和管控力指数;拓展“安全码”场景运用,实现“数据共享、应用协同、场景可视、精准管控、指挥高效”等功能。 |
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巨灾应对能力建设,科学布局区域应急救援平台,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快推进消防救援机动专业支队建设,培育危险化学品、隧道施工、海上安全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力量。
专栏8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设“统一指挥、快速响应、信息共享、可视化管理”的综合性省应急指挥平台,满足同时处置两起以上突发事件需求。实现国家、省、市、县应急指挥平台的纵向的互联互通,横向与军队系统和部门互联。 2.全灾种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消防综合救援力量建设,新培育1支国家级综合救援队伍,11支市级救援队伍,加大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综合体、油品储罐、离岛石化园区特种灭火装备配置。统筹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平台“1 4 N”布局建设,建设5支特色鲜明的省级专业队伍;打造全省域30分钟航空应急救援圈;全面推进乡镇“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
实施基层应急管理创新行动,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强机构、装备、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提升各级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议事协调机构的现代化、精细化和实战化能力,夯实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基层基础。
专栏9 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 1.移动指挥平台建设项目。到2025年,全面完成移动指挥平台建设,各设区市、安全生产重点县和自然灾害重点县配置率达到100%。 2.基层应急救援服务站建设项目。在全省事故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建设1000个综合应急救援服务站,按标准落实用房和装备、人员配置。 3.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项目。开展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每年推进1500个左右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2025年底前累计完成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7500个左右,规范化建设率达到90%以上。 4.基层专业管理队伍建设项目。科学统筹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加大编制资源挖潜力度,并通过采取政府雇员等多种方式,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
深化推进全省应急(安全)体验设施建设,完善场馆教育功能,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居家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应急救护培训等科普教育。全面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大培训,广泛推进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知晓率和满意度。
专栏10 全民安全素养提升工程 1.应急(安全)体验设施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的应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馆。到2022年,全省建成应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馆1000个。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以上应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馆。 2.安全生产“三类人员”安全培训。推进企业百万员工安全素养大提升,到2022年全省安全培训不少于300万人;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金属冶炼、渔业船舶、特种设备等高危行业和领域一线员工培训工作,实现高危企业所有员工全覆盖;全面推进企业员工安全技能提升培训,每年不少于100万人次。 3.安全生产培训考试能力建设。推进全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线培训平台建设,推动运用V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培训教育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示范职业院校。 |
全面推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能力,加强储备管理模式创新。落实综合执法改革意见,加强监管执法装备配备和人才保障。深化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强先进装备研发应用,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
专栏11 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建设工程 1.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能力建设项目。推进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到2025年建设完成1个省本级现代化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筑面积控制在2万平方米以下;各市、县(市、区)至少建成一个与本级应急保障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化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到2025年,省市县三级政府综合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成率达到100%;建成综合的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物资储备、调拨管理全覆盖。 2.监管执法能力提升项目。到2025年按标准全面完成全省执法服装、执法配套装备、执法车辆配备,市县乡三级执法部门执法谈话室规范化建设达到100%。 3.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项目。到2025年,面向危险化学品风险管控、城市安全发展、灾害预警预报、公共危机管理、高端应急装备开发、重大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等重点领域培育5个以上省部级创新载体;建设综合的特种应急技术装备基地,按照多灾种、全链条应急救援装备需求,加强装备无人飞机、监测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专用车辆、空天地信息处理专用软件系统等先进装备配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