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又称渭水,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渭河承载了无限的故国家园之情,“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见渭水思秦川》)。渭河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先秦文化和文治武功的汉唐盛世。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鸟鼠山,流经陕、甘、宁三省区,流域总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境内流域面积为6.71万平方公里。渭河全长818公里,陕西境内河流长512公里,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市(区)。宝鸡峡渠首至咸阳铁路桥180公里为中游段,咸阳铁路桥至入黄口208公里为下游段。渭河流域占陕西省1/3的国土面积,滋养着全省64%的人口,集中着全省65%的生产总值,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成为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历史上的渭河流域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沃野千里。渭河支流充沛,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充满田园牧歌式的诗意情怀。李白感慨“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君子有所思行》);白居易赞美“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渭上偶钓》)。渭河也曾是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重要航道,“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元代王冕《渭河道中》)。
渭河流域的生态危机
1401—2010年,渭河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平均2.6年发生大洪水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灾害多发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累计受灾面积1800万亩次,累计受灾人口3000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已达到12.75亿立方,下游河道比降由建库前的1/5000减缓至近1/10000,溯源淤积已延伸至咸阳。潼关入黄口至西安草滩约200公里河道河床高程抬升了1~5米,渭河下游堤防临背差达3~4.5米,主槽行洪能力由建库前的5000立方米/秒降至现在的2500立方米/秒左右。排洪能力不断下降,同流量水位大幅抬升。随着渭河干流河床的淤高,南岸12条南山支流下段已成为地上悬河,连年引发的小流量、高水位洪水造成多次漫溢、决口灾害。
渭河干流宝鸡峡以下的中下游河道总长388公里,是渭河防洪的重点地区。1949年以来,渭河陕西段初步建成了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
渭河接纳了全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现在渭河水质仍然以重度污染的劣Ⅴ类水质为主。河道内因采砂形成大小不一的多处沙坑和沙堆,部分河段垃圾乱倒现象严重,滩地耕作管理无序,80%滩地被群众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