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主要内容

2022/07/1696 作者:佚名
导读: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 (一)国际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平衡增长模式,使出口导向型国家稳定出口难度明显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反思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新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作出跨越国际金融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

一、珠三角产业发展环境与现状

(一)国际环境。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平衡增长模式,使出口导向型国家稳定出口难度明显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反思过度“虚拟化”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能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新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纷纷作出跨越国际金融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科技与低碳经济的浪潮。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筹划其研发、投资、贸易、生产、服务、融资、人才等经济活动,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出现新变化。产业融合化、服务业知识化、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国际产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必将对珠三角参与全球竞争和世界产业分工产生重大影响。珠三角要实现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变过去主要靠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老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整体经济及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与此同时,国家把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继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到黄河三角洲地区,我国正逐步形成新的区域经济版图,呈现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新局面。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珠三角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以聚集区域内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

(三)产业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过去三十年,珠三角坚持改革开放,快速实现了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腾飞,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珠三角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正逐步改变长期以来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配套体系逐渐完善,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珠三角乃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珠三角制造业总体上呈现出“两走廊、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珠江口东岸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珠江口西岸的优势传统产业走廊,以及各具特色的装备、汽车、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基地,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四市制造业产值占珠三角的80%.服务业总体呈现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多点集聚发展态势,两个核心城市服务业产值占珠三角的60%.现代农业总体呈现非均衡分布状态,广州、肇庆、佛山、江门、惠州等地农业产值占珠三角的85%以上。三次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分工协作体系初步形成。城市之间竞合关系逐步确立,初步形成了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目前,珠三角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一是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以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经济形态有待进一步打破,争资源抢项目现象仍大量存在,要素配置效率不高,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二是产业布局比较分散,经济集聚效应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协同效应不强,整体竞争力不高。三是产业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四是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能力不强,技术和市场对外依存度过高。五是污染比较严重,环境约束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总体上,珠三角仍面临着由行政区划经济向基于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转变的艰巨任务。

二、总体思路与目标

推进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打破行政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集约发展,构建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互补互促,空间集聚、布局优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提高珠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端发展,引导增量、优化存量,促进资源向优势地区和重点产业集聚,以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及现代农业为基础,形成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协作、合理高效的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成为带动粤东西北和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二)基本原则。

重点带动原则。坚持以“点”带“面”,明确核心城市和三大经济圈产业发展定位,突出抓好核心城市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形成核心突出、支撑力强、辐射面广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区域产业加快发展。

融合发展原则。坚持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加强产业横向错位融合、纵向分工协作,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与非农产业相融合,推进珠三角与港澳地区产业相融合,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统筹兼顾原则。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统筹协调城市与城市、存量与增量、供给与需求、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域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体制创新原则。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现有利益格局,建立利益协调和保障机制,破除行政和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为产业布局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

(三)主要目标。

——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

——产业分工合理: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围绕大企业、大项目的上下游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区域布局协调:形成各市、各经济圈之间产业整体融合、错位关联、互补互促、合理竞争、共生共荣的产业空间布局,区域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资源配置高效: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实现无障碍流动,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到2012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5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DP产出达到4.75亿元/平方公里;到2015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5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DP产出达到5.6亿元/平方公里;到2020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00万元/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GDP产出提高到6.6亿元/平方公里。

——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确立以自主创新为依托的产业竞争新优势,实现从“参与全球分工”到“整合全球资源”的转变。

——生态环境优化:能耗水平显著下降,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12年,万元GDP能耗下降为0.63吨标准煤;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6吨标准煤以下;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57吨标准煤以下。区域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具体见附表一。

三、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5大领域30个重点产业,构建布局一体化的珠三角地区“530”产业体系。具体见附表二。

(一)现代服务业。

以知识化和高端化为取向,全面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合作和引进,引导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教育服务、会展服务、流通服务、外包服务、旅游服务及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国际航运、物流、信息、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高端服务业基地。

1.金融服务。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推进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推进文化产权交易、远期商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多样化、比较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省属金融控股公司,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企业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专业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组织),推动各类股权(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后援服务产业和金融信息服务业。积极开展金融业务创新,探索金融企业综合经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私人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推进深交所和港交所的互联互通,探索粤港合作开展商品期货市场交易,稳健创新三地人民币业务,继续降低港澳资金融机构进入广东门槛,探索推动金融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和加强人才交流。

2.信息服务。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近距离无线互联及物联网关键技术,推进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的融合,先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促进影视娱乐和交互性多媒体等数字内容服务业发展,建设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和网络数据中心,发展信息资源增值服务业;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三网融合”,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移动商务;扩大软件网络化服务,发展“云计算”服务,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和新兴信息网络系统,引领新一代网络经济发展。

3.专业服务。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知识产权、科技孵化、科技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针对企业和个人的管理、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评估、咨询、广告、知识产权、就业和劳务、公共关系、经纪代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业。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4.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5.会展服务。以国际化为导向,重点发展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打造国际会展品牌。以专业化为导向,依托优势产业,鼓励发展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会展。重点扶持电子、通信设备、家电、陶瓷建材、珠宝、家具、服装、家用纺织品、花卉等专业会展品牌。以促进投资贸易为导向,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一批地方会展,培育区域品牌。大力发展为会展业提供专门服务和配套的专业服务业。

6.流通服务。积极推进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发展各类物流和配送分拨中心,着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分拨及国际配送业务。推进市场组织、经营方式和管理创新,依托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批大型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和规范发展大宗商品网上交易,加快形成大宗商品“广东价格”。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流通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积极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餐饮等流通服务业,大力提升小城镇流通服务业水平,完善社区和农村流通网络。

7.外包服务。提升企业接包能力和质量,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积极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应用管理、设备托管、技术培训、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研发设计、金融结算、财务处理、跨国采购、客户服务、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等商务流程外包(BPO)业务,以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为重点,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市场,打造离岸外包交易中心。

8.旅游服务。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构建区域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完善区域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促进粤港澳旅游服务融合,重点发展都市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把珠三角打造成为国际重要的都市旅游和商务休闲目的地、重要的国际游客集散中心。鼓励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和医疗保健旅游等。

9.文化创意。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创意产业集群,建设珠三角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动漫游戏开发、新闻出版创意、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广告与咨询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深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以深圳文博会、港澳文化创意会展和动漫博览会(东莞)为推广平台,共同打造“亚洲创意中心”品牌。

(二)先进制造业。

做强做大以装备制造业和大石化、精品钢铁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交通及海洋装备、通信设备、电力设备、通用和专用设备、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将珠三角打造成为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10.交通及海洋装备制造。以低排放和创建自主品牌为导向,发展以汽车为主的整车及零配件行业。突破汽车节能、车用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控制集成等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船舶制造及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海洋工程装备、港口物流机械等制造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大型铸锻件等配套产业,支持发展游艇制造及零配件产业。通过大型企业的引入及本土企业的培育,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通信设备制造。以智能化、集成化为导向,重点发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全球卫星导航设备,以及北斗星系统、智能交换系统、通信核心网系统、综合接入系统、智能终端等,强化国家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心地位,建成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通信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和数字集群通信产业基地。 2100433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