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以人为本,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重视生态人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重点在于以下方面:
1、水资源利用规划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2、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保持其健康发展的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造成地球生态能力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生态能力的损失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土地生物生产量上,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由于土壤活性丧失导致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阻断,不仅使得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垃圾围城,更严重的是某些物质无法回归自然本位,造成地球环境的总体灾变。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性要求各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调,任何局部的失调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系统崩溃。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
3、能源规划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4、交通规划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5、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良好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内容。现代城市中有很多城市出现交通、大气污染、功能团混乱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时就没有良好的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许多城市出现了摊大饼现象。生态城市建设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到空间布局规划的重要性。
生态产业通过2个或2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1、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革,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2、生态景观(Ecological landscape)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
3、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 社区作为生态城市管理体系主体构成最重要的部分,在生态城市规划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社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社区的发展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衡量指标多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公共设施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