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研究背景
1.1.2 实际应用背景
1.2 理论基础
1.2.1 生态学理论
1.2.2 生态环境监测理论
1.2.3 生态环境评价理论
1.2.4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环境监测研究进展
1.3.2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3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研究概况
1.4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与问题
1.4.1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1.4.2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现状分析
1.4.3 生态环境数据现状分析
1.5 目标、内容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宁波市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土壤与植被
2.1.4 水文状况
2.1.5 海岸与港湾
2.2 经济环境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分布
2.2.3 经济状况
第3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平台总体框架
3.1 平台总体目标
3.2 平台建设原则与思路
3.3 平台的总体架构与组成
3.4 平台的应用模式
第4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4.1 监测能力建设
4.1.1 仪器设备配置
4.1.2 自动监控系统
4.1.3 应急监测系统
4.1.4 生物生态监测
4.2 监测网络建设
4.2.1 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网络
4.2.2 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
4.2.3 应急监测网络
4.3 人才队伍建设
4.3.1 不拘一格多途径引进人才
4.3.2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4.3.3 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第5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5.1 指标体系研究目标
5.2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
5.2.1 宁波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CI)
5.2.2 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I)
5.2.3 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I)
5.2.4 三级指标计算方法
5.3 宁波市生态系统类型划分
5.3.1 城市生态系统
5.3.2 森林生态系统
5.3.3 农田生态系统
5.3.4 河流生态系统
5.3.5 海岸带生态系统
5.3.6 湖库生态系统
5.4 评价指标选取
5.4.1 指标选取的原则
5.4.2 指标选取依据
5.4.3 指标体系与解释
5.5 指标权重的确定
5.5.1 确定权重方法
5.5.2 判断矩阵建立
5.5.3 计算结果及验证
5.6 单项评价指标与质量指数分级
5.6.1 单项评价指标分级
5.6.2 质量指数分级
参考文献
第6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系统研制
6.1 数据共享系统目标
6.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2.1 科学数据共享支撑体系分析
6.2.2 系统总体构架
6.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6.3.1 前台共享服务子系统功能模块
6.3.2 后台管理子系统功能模块
6.4 数据库设计
6.4.1 逻辑数据库设计
6.4.2 物理数据库设计
6.5 生态环境元数据标准研制
6.5.1 系统开发环境
6.5.2 关键技术研究
6.5.3 元数据标准范围
6.5.4 元数据标准包含的术语和定义
6.5.5 符号与约定
6.5.6 生态环境元数据内容
参考文献
第7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研制
7.1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目标
7.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7.2.1 系统总体构架
7.2.2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思路
7.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7.3.1 参数设置模块
7.3.2 监测统计数据管理模块
7.3.3 空间数据管理模块
7.3.4 生态环境评价模块
7.3.5 分析与预警模块
7.4 数据库设计
7.4.1 数据库设计原则
7.4.2 逻辑数据库设计
7.4.3 物理数据库设计
7.4.4 数据库安全设计与优化策略
7.5 系统实现
7.5.1 系统开发环境
7.5.2 关键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 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平台的部署应用
8.1 系统部署与建设
8.2 宁波市生态环境数据共享
8.2.1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8.2.2 系统应用流程
8.3 宁波市生态环境评估分析
8.3.1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8.3.2 系统应用流程
8.3.3 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实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A 生态环境元数据字典
附录B 生态环境元数据扩展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