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平稳回升,进入新年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运行中的新情况,尤其是不少地方出现的“用工荒、招工难”情况更是引发了多方关注。
2010年2月7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也对珠三角地区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点评:“对于企业而言,用工荒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企业成本,甚至对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有可能导致其接近倒闭的临界点,具有较大的‘杀伤力’。但另一方面,这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著名时评人十年砍柴点评:“用工荒,一年甚于一年,这是件大好事。中国劳动者吃苦耐劳举世闻名,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竟然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引以自豪的引资条件。用工荒证明中国普通劳动者不是“低贱”的代名词。普通人的身价不断提高,才有可能组成一个真正有尊严的大国。”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此番“用工荒”或许只是企业订单的“超跌反弹”现象,“用工荒”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同时,在用工短缺的背后,也有值得思考与总结的地方。 一方面要从教育制度上着手,不光培养普通教育人才,也需要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解决中国高级人才之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将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企业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发布平台。
宋颂兴建议,从企业自身建设角度上讲,企业需要花力气培养人才,不能全指望现有的招聘人才,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完善相关的法律、用工制度等。
“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在媒体上撰文认为,应从出现的“用工荒”得到一些启示。他认为,必须改革劳动制度、户口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同时,加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集群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合作经济和新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并加大行业协会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中的协调和统筹作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