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第3版)图书目录

2022/07/16159 作者:佚名
导读:第1章电磁兼容概论() 1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2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电磁兼容的含义() 122基本电磁兼容技术术语() 123电磁干扰效应() 13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领域() 14电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41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142电磁兼容的实施() 143电磁兼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展 趋势() 15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151电磁兼容

第1章电磁兼容概论()

1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2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电磁兼容的含义()

122基本电磁兼容技术术语()

123电磁干扰效应()

13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领域()

14电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41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142电磁兼容的实施()

143电磁兼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展

趋势()

15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151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基本内容()

152国内外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

16电磁兼容计量单位和换算

关系()

习题()

第2章电磁干扰源()

21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22自然电磁干扰源()

23人为电磁干扰源()

24电磁干扰源的基本性质()

习题()

第3章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播()

31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

32传导干扰传输线路的性质()

33传导耦合分析()

331电阻性耦合()

332电容性耦合()

333电感性耦合()

34辐射耦合分析()

341电基本振子的辐射()

342磁基本振子(磁流元)的辐射()

343辐射耦合方式()

习题()

第4章接地与搭接技术()

41接地的概念()

42安全接地()

43信号接地()

431单点接地()

432多点接地()

433浮地()

434混合接地()

435转换接地()

44地线回路的干扰及抑制

技术()

441地线回路中的电磁干扰()

442两点接地时的噪声电压()

443抑制地回路耦合电磁干扰的

技术()

45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51低频电缆屏蔽体接地点的

选择()

452高频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46屏蔽盒的接地()

461单层屏蔽盒的接地()

462双层屏蔽盒的接地()

47搭接()

习题()

第5章屏蔽技术()

51概述()

52电屏蔽()

521电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22低频电屏蔽效能的计算()

523电屏蔽的设计要点()

524多级级联电路的屏蔽盒结构()

53磁屏蔽()

531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32磁屏蔽效能的计算()

533磁屏蔽体的设计要点()

54电磁屏蔽()

541电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542单层金属板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3双层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4薄膜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545非实心型屏蔽体的电磁屏蔽

效能()

546装配面处接缝泄漏的抑制()

547通风孔的屏蔽()

548观察窗口(显示器件)泄漏的

抑制()

549器件调谐孔(有连接杆的操作

器件)泄漏的抑制()

55电磁屏蔽设计要点()

习题()

第6章滤波技术()

61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性和

分类()

62插入损耗的计算方法()

63反射式滤波器()

631低通滤波器()

632高通滤波器()

633带通滤波器()

634带阻滤波器()

64电容、电感的高频特性()

641电容的频率特性()

642电感的频率特性()

65有源滤波器()

66吸收式滤波器()

67反射-吸收组合式低通

滤波器()

68电源滤波器()

69滤波器的选择和使用()

习题()

第7章电磁干扰预测()

71电磁干扰预测的目的和

作用()

72电磁干扰预测建模()

73电磁干扰发射机模型()

731基波发射模型()

732谐波发射模型()

733非谐波发射模型()

74电磁干扰接收机模型()

741接收机的选择性()

742基本接收通道模型()

743乱真响应模型()

744接收机互调()

745接收机交调()

746接收机减敏()

75天线模型()

751天线的方向性()

752全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3定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754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极化

匹配修正()

755近场天线模型()

756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

配置()

757天线扫描()

76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761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步骤()

762分级预测方法()

77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

771干扰预测方程()

772系统间干扰预测实施过程()

78系统间电磁干扰控制()

781频率管理()

782时间管理()

783空间管理()

79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791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流程()

792系统内部EMI预测实例()

习题()

第8章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

81电磁兼容性测试项目()

82测试场地()

821开阔测试场地()

822屏蔽室()

823电波暗室()

824混波室()

825平行板线()

826横电磁波传输室()

827吉赫横电磁波(GTEM)

传输室()

83常用测试仪器与设备()

831电磁干扰测量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2频谱分析仪/电磁干扰

接收机()

833线路阻抗稳定网络

(LISN)()

834亥姆霍兹线圈()

835电流探头()

836功率吸收钳()

837信号发生器()

838功率放大器()

84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

841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的

特点()

842各种天线简介()

85电磁发射与电磁敏感度

测量()

851一般要求()

852传导发射测量()

853传导敏感度测量()

854辐射发射测量()

855辐射敏感度测量()

86电磁兼容的自动测试技术

简介()

861电磁干扰自动测试系统()

862电流传导敏感度自动测试

系统()

87电磁干扰扫描装置()

88移动电话比吸收率(SAR)

测试系统()

习题()

第9章电磁兼容性教学实验()

实验一传导干扰抑制与滤波

实验()

实验二微波频谱分析仪测量小信号

实验()

实验三电磁屏蔽效能测量实验…()

实验四利用手机开展电磁兼容

实验()

实验五安全接地实验()

参考文献() 2100433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