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电磁安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52年7月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著名的风筝实验及其后于1753年避雷针的公布揭开了人类对抗雷电的历史,也拉开了电磁安防的序幕。1873年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发表的科学名著《电磁理论》系统、全面、完美的阐述了电磁场理论,也将电磁安防的概念从原本的直击雷防护进而拓展到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1945年第一次核试验,核电磁脉冲踏上舞台,其后1962年美国高空核电磁脉冲实验以及同年的苏联核电磁脉冲实验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揭开了核电磁脉冲的神秘面纱,进而发展电磁脉冲武器(E-bomb),电磁脉冲攻击与雷电电磁脉冲共同纳入高能电磁脉冲范畴,雷电电磁脉冲防护与电磁脉冲攻击防护构成了电磁安防主体。
20世纪60年代末,TEMPEST技术提出,其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微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也将微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和民用电磁辐射防护及电磁信息安全纳入电磁安防范畴,电磁安防正式成为覆盖军、民包含电磁脉冲攻击防护、民用电磁辐射防护及电磁信息安全的多元化行业。
在我国,电磁安防行业起步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建立开始,直到本世纪初我国雷电电磁脉冲防护标准的制定和实行才步入正轨,但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行业井喷式发展。
2004年12月21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技术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会。会议听取了信息产业部(现更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代表发起单位所做的仇报情况汇报,通过了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技术工作委员会(TC9)的研究和各工作组的设置及分工。“电磁环境与安全防护技术工作委员会(TC9)”的研究范围为:电信设备的电磁兼容;雷击与强电的防护;电磁辐射对人身安全与健康的影响以及电磁信息安全。三个工作组分别是:电信设备的电磁兼容工作组(WG1)、电信系统的雷击防护工作组(WG2)和电磁辐射与安全工作组(WG3)。 我国电磁安防行业正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