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在人们还没有揭示出电和磁之间的关系之前,仅能根据它们本身的力效应制作简单仪器,分别观察电和磁的现象。磁测量仪器的出现远在电测量仪器之前。最早的磁测量仪器是中国的司南(见电工科技史),它实际是一台磁性罗盘。西方有关磁测量仪器的最早记载,出现于16世纪末。W.吉伯在他的专著《论磁性、磁体和巨大地磁体》中介绍了一种名为 Versorium的测磁仪器。此仪器是将一根箭形铁针支承在尖端上,用以观察磁性的吸引现象。Versorium也是最早的电测量仪器,吉伯发现不论用哪种金属制作箭形针,当此仪器接近带静电物体时,金属针都将被吸引而发生偏转。1745年Г.Β.里赫曼为研究大气电现象而发明了称作静电计的第一台具有定量性质的电测量仪器。亚麻线长6cm,重量仅0.05g。当金属杆移近带电体或与带电体连接时,亚麻线受斥力沿1/4 圆弧形木板张开一个角度。据此可分辨电“力”的强弱。以后又相继出现一些不同结构的静电测量仪器。
1820年,H.C.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21年,A.-M.安培阐明两带电流导体间能产生吸引或排斥力的效应;1831年,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发现使得科学家掌握了动电、磁和机械力,以及动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促使电与磁的测量和有关仪表的发展产生了跃变,出现了利用磁与电相互作用产生机械力矩、并以指针或光点进行指示的各系机械式指示电表和记录仪表,以及在特殊设计的线路(如电桥、电位差计等)中将待测的未知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比较测量仪器(简称较量仪器)。
电磁测量对象和测量过程 电磁测量对象以电学量和磁学量为主。电学量包括电学量(如电压U、电流I、电功率P、无功功率Q、功率因数等)和电参数(如电阻R、电容C、自感L、互感M等)。其中,U和I是基本量,其他一些电学量可以通过它们间接得到。磁学量包括磁通Φ、磁通密度(磁感应强度)B、磁场强度 H、磁导率μ 、铁损等。其中B与H为基本量。50年代以后出现的数字测量技术,则以时间、频率(或脉冲数)为基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