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绪论
0.1电离辐射防护的意义与基本任务
0.2电离辐射防护的主要内容
第1章原子与原子核
1.1原子
1.1.1物质结构
1.1.2原子结构
1.2原子核
1.2.1原子核的分类
1.2.2核素
1.2.3核素的稳定性及不稳定性
1.2.4核素图
1.2.5能量单位
第2章放射性及其衰变规律
2.1放射性
2.2放射性衰变
2.3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2.3.1单一放射性的指数衰减规律
2.3.2衰变常数、半衰期和平均寿命
2.3.3放射性活度
2.3.4放射性比活度
2.3.5递次衰变规律
2.3.6放射性平衡
2.4放射性衰变基本类型
2.4.1α衰变
2.4.2β衰变
2.4.3γ衰变
2.5放射系
2.5.1钍系(4n)
2.5.2镎系(4n 1)
2.5.3铀系(4n 2)
2.5.4锕系(4n 3)
2.6感生放射性
2.7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2.7.1射线
2.7.2衰变规律
2.7.3作为示踪原子
第3章电离辐射来源
3.1天然辐射源及其辐射水平
3.1.1宇宙射线
3.1.2宇生放射性核素
3.1.3原生放射性核素
3.2人工辐射源及其辐射水平
3.2.1放射源及其应用
3.2.2射线装置及其应用
3.2.3医疗射线诊断治疗设备
3.2.4核动力生产
3.2.5核爆炸
3.3人类生活中涉及的电离辐射及水平
3.3.1天然电离辐射水平
3.3.2人类活动造成的电离辐射水平
3.3.3食品、建材中的放射性物质
3.4照射类别的划分
3.4.1职业照射
3.4.2公众照射
3.4.3医疗照射
3.4.4潜在照射
第4章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1电离与激发
4.1.1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4.1.2直接电离辐射与间接电离辐射
4.1.3电离辐射场
4.1.4角分布和辐射度
4.1.5能谱分布
4.2电离损失与辐射损失
4.2.1电离损失
4.2.2辐射损失
4.2.3弹性散射
4.2.4质量阻止本领
4.2.5正电子湮灭辐射
4.2.6射程
4.2.7比电离
4.3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4.3.1α粒子的特性
4.3.2α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质
4.4β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4.4.1β粒子能量与射程的关系
4.4.2β粒子能量损失机制
4.4.3β粒子线性能量转化
4.4.4β粒子相对质量阻止本领
4.4.5轫致辐射
4.4.6X射线产生
4.5X射线、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5.1指数吸收规律
4.5.2半值层和十值层
4.5.3相互作用的机制
4.6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4.6.1中子的产生
4.6.2中子的分类
4.6.3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第5章辐射防护涉及的量和单位
5.1辐射剂量学的量与单位
5.1.1吸收剂量
5.1.2比释动能
5.1.3照射量
5.1.4吸收剂量、比释动能和照射量的区别
5.2辐射防护中使用的基本量
5.2.1与个体相关的辐射量
5.2.2与群体相关的辐射量
5.2.3用于环境和个人监测的ICRU可以测量的量
第6章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健康效应与防护标准
6.1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6.1.1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生物学效应
6.1.2影响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因素
6.2辐射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6.2.1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6.2.2躯体效应、遗传效应和远期效应
6.2.3短期大剂量外照射引起的辐射损伤
6.2.4长期小剂量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6.3辐射防护体系和防护标准
6.3.1电离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
6.3.2辐射防护体系
6.3.3辐射防护标准和剂量限值
第7章外照射的防护方法与屏蔽设计
7.1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7.1.1时间防护法
7.1.2距离防护法
7.1.3屏蔽防护法
7.2屏蔽设计概要
7.2.1屏蔽设计参数
7.2.2屏蔽设计步骤
7.2.3屏蔽计算方法
7.2.4屏蔽设计中几个特殊问题
7.3计算机模拟方法
7.3.1MCNP程序简介
7.3.2EGS4简介
7.4屏蔽设计实例
7.4.1基本术语及假设
7.4.2屏蔽计算方法
第8章内照射的防护方法与屏蔽设计
8.1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及摄入模式
8.1.1放射性物质进出人体的途径
8.1.2放射性核素的摄入模式
8.2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易位和沉积
8.2.1沉积和沉积量
8.2.2廓清和滞留
8.2.3排出和排泄
8.3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的分布和滞留
8.3.1滞留函数方程和排出函数方程
8.3.2胃肠道的剂量学模式
8.3.3呼吸系统的剂量学模式
8.3.4放射性核素的摄入模式
8.4内照射防护方法
8.4.1包容与隔离
8.4.2净化与稀释
8.4.3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8.5开放型工作场所
8.5.1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的分级与分区
8.5.2开放型放射操作的防护要求
第9章电离辐射监测概述
9.1辐射测量的基本方法
9.1.1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9.1.2探测器的基本构成
9.2常用探测器及其刻度
9.2.1气体探测器
9.2.2闪烁计数器
9.2.3半导体探测器
9.2.4热释光探测器
9.2.5光致发光探测器
9.2.6测量仪器的刻度
9.3探测器的选用原则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9.3.1探测器的选用原则
9.3.2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9.4辐射防护监测
9.4.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9.4.2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9.4.3工作场所监测
9.4.4辐射环境监测
9.4.5放射性流出物监测
9.4.6感生放射性的监测
9.4.7中子探测方法
第10章辐射安全的技术实施
10.1人身安全联锁系统的基本设计原则
10.2辐射安全联锁系统实例
第11章辐射防护管理体系
11.1辐射安全管理发展进程
11.1.1辐射安全管理概述
11.1.2我国辐射安全管理发展历程
11.2当前国内外辐射安全管理现状
11.2.1我国核技术利用现状
11.2.2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11.2.3辐射事故状况
11.3我国辐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11.3.1我国辐射安全管理的法律框架
11.3.2辐射安全管理的有关法规
11.4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管理
11.4.1概述
11.4.2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1.4.3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11.4.4大型辐照装置辐射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11.5国际辐射事故案例
11.5.1三哩岛核电厂事故
11.5.2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
11.5.3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
11.5.4日本东海村核燃料加工厂事故
11.5.5其他事故
11.6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