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藻微污染原水的有效混凝沉淀是关系到饮用水水质安全和水厂工艺改造方案选择,也是国内外研究热点难点之一。本研究以含藻微污染原水和模拟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硅藻土为助凝剂,利用其可提高絮体密度和吸附去污能力,构建不同藻类-硅藻土-混凝剂-溶解性物质组合多介质体系,调节水质和水力的条件,进行其强化混凝静态和动态系列实验,监测处理前后水质变化,表征硅藻土、在线监控絮凝指数,分析絮体的形态和理化性质,考察混凝的动力学、净水效果和影响因素,揭示了硅藻土的作用功能和多介质之间相互作用本质,了解本体系絮体理化特性和对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的去除效能与絮体Zeta 电位控制指标关系。建立硅藻土重力混凝和Zeta 电位控制的含藻类微污染原水处理新方法,发展该技术混凝系统的污染物质去除模型。同时,将一种新型含锆聚合混凝剂与聚合氯化铝(PAC)和硫酸铝的混凝效果及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比较,结果表明:新型混凝剂具有反应速度快、形成絮体大而密实、沉降速度快、浊度去除率高等优点。采集华南地区徐闻,廉江,广州等不同类型的“可变电荷土壤, 采用SEM,XRD,FTIR以及BET对吸附前后的土壤进行表征,研究了其对溴酸盐、有无铜离子共存对硝基苯酚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揭示了吸附机理和建立吸附模型。以珠江流域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实验,全流程处理包括臭氧预处理 常规处理 臭氧活性炭,建立了感潮原水预臭氧溴酸盐预测模型和主臭氧溴酸盐预测模型。掌握全流程各处理单元的浊度,溶解性的有机物,臭氧副产物溴酸盐和甲醛的产生转化率。该研究成果不仅对混凝机理、动力学模型、固液相吸附分离理论发展,而且为其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