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积或进积作用(Progradation) ,广义的前积作用,是指碎屑物于一定环境下,不断地向前沉积,故也称顺流加积(Downstream accretion)。通常文献和教科书中的前积,主要是指河流所携带的沉积物在遇到地形突然开阔、坡度变陡时,所形成的顺流向沉积作用,即沉积物在地形开阔和坡度增加的部位,开始卸载并逐渐向前推进或堆积的过程。它多见于三角洲环境,是形成各种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主要沉积作用。其它环境也可发育,如:当河流从山间进入开阔平原时,辫状河心滩的前端部位可出现前积或顺流加积作用。A.D.Miall1985年在研究河流砂体的空间特征时,首次提出了构形(Architecture)的概念,并划分出河流的八种构形要素,其中之一是前积大型底形(FM—Foreset macroforms),然而,到1988年他在AAPG上发表河流砂岩储层非均质性一文中,则将FM改成了DA(Downstream accreting macroforms),即顺流加积大型底形,而在图上并没有改动。这足以说明前积与顺流加积的内涵有所判别,前者多指三角洲形成的沉积作用,但后者的外延则更广。
这种作用的沉积特点是,常常形成具向上变粗的反韵律结构特征的前积层(Foreset);沉积构造以下切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可见流水或浪成小型沙纹交错层理及槽状交错层理。其代表层序为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层序。粒度下细上粗,渗透率下小上大,多呈现出有规律的向上变化,其孔、渗的相应关系也为反韵律,是油气田注水开发的良好储集砂层。夹层一般出现于砂体的中下部,其侧向连续性较好,往上出现的频率急剧减少;无底积层伴生时,一般泥质夹层不发育。该沉积作用形成的砂体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倒钟形或漏斗形。其砂体在空间上的叠置形式表现出,受基准面规模大小变化的制约,横向上多为多边合并—多边分叉式,而纵向上常呈梯状延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