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

2022/07/1684 作者:佚名
导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总体框架 (1)课程设置应能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此,课程体系应支持人才培养各项要求的有效达成。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占15%左右,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时至少占15%,实践内容学时占20%左右,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占30%左右,其余学时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在以上四类课程中分配。 (2)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总体框架

(1)课程设置应能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为此,课程体系应支持人才培养各项要求的有效达成。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时占15%左右,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时至少占15%,实践内容学时占20%左右,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占30%左右,其余学时各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在以上四类课程中分配。

(2)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验的方法,将相应基本概念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并能进行分析推理。

(3)学科基础类课程应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该专业应用的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培养。

(4)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理论课程

  • 通识类知识

(1)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两部分。

(2)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外语、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军事等。

(3)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类包括高等数学及工程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具体应符合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教学要求。

  •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包括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工程力学、水力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土建工程基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等。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方向知识时,必须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涉及水质控制、水的采集和输配、水系统设备仪表与控制、水工程建设与运营四个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水质工程学、泵与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水工程经济等课程。

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最低理论学时数 最低实验学时数):水分析化学(24 10)、水处理生物学(24 16)、工程力学(40 0)、水力学(40 14)、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20 0)、土建工程基础(20 0)、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16 0)、水质工程学(64 16)、泵与泵站(24 2)、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0 0)、给水排水管网系统(32 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32 0)、水工艺设备基础(20 0)、给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16 0)、水工程施工(16 0)、水工程经济(16 0)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内容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个实践环节组成。

(2)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大学化学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微生物学实验、水力学实验、泵与泵站实验和水质工程学实验等。

(3)实习主要包括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4)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课程设计:取水工程课程设计(大作业)、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给水厂课程设计、污水厂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二是毕业设计(论文):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