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培养模式

2022/07/16138 作者:佚名
导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科学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教学质量和特色并重的发展思路,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导向,科学进行人才目标培养定位,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当地,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市政工程方向、建筑给排水方向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依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科学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坚持教学质量和特色并重的发展思路,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导向,科学进行人才目标培养定位,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立足当地,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深入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市政工程方向、建筑给排水方向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创业意识与精神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为出发点。

(二)制定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的重点要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的复合型需求和社会各界对人才能力发展的综合型需求为原则。广泛征求教育专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多方人士的意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工作中心,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基础技能平台、专业技能平台和创新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教学思想,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施工单位等工作一线建立紧密联系,采用校内外结合、课内外互通的教学方法。针对性地开设符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相适应的地方基层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应用在美丽乡村建设领域。

(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比例

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指导精神为重要依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拟设实践教学环节选修课,让学生可根据就业导向选择实践实训,提升学生的社会满意度。另外,对专业课的开设要不断深化改革,将专业课内容进行从新划分,注重应用,避免重复教学。特别的,专业课设置分模块教学,让学生能更清晰的掌握专业知识和行业需求的联系。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础要求,突出“厚基础”、“重实践”、“练创新”的重要精神,安排课程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5个阶段。

(四)产教融合,建立大学生乡村建设培训基地

高校应与当地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委派专家全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到学院指导学生实践实训,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加强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实践教学,注重“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和满意度。另外,乡村振兴工作在基层单位急需懂技术、懂工程、懂管理的应用型工程人员。

(五)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考核方式要多种形式相互穿插进行。主干基础课程重理论基础,考核方式要以考试为主,加强课程提问和总结,要增加一些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如课程演讲、特色工程案例介绍小组讨论方案等开放性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考核内容多课程联考。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较多专业课之间有联系,如海绵城市设计课程,就是要以工程制图与CAD基础,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课程为基础,在考核过程中可以放入一定权重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考核加强基础课程的复习和应用。再次,注重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有机结合。在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课程中,通过教师同步参与,实时跟进学生实验过程、课程设计过程的方式,最终可以答辩交流的方式确定学生对实践内容的掌握度来评分,既考核学生的成果,又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 。

  • 基于协同育人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一)教学平台

采用大类招生后再分专业进行培养,通过“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了解大学科背景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合理。在实践环节,高校应提高实践环节学分比例,从课时上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训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好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易公开课和“慕课”等多种远程的优质教学资源。

(二)实践平台

高校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向启发式实验教学转变。相应的平台也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室”向开发式的“工程训练中心实验平台”转变。与专业相关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并且制定并严格遵守实训实习基地运行的管理制度。实训实习应采用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对导师的选聘和教学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和课时安排。

二、构建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一)构建服务地方发展的培养体系

高校与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制定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的机制。在讲座课程方面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使理论课程更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在该专业的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育的各阶段都要求企业参与,达到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的目的。

(二)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高校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过程中,该专业制定灵活的实训项目、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训实习项目由专业教师与校外导师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运行情况商定,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兼顾灵活性,使之能与专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对学生的实训实习活动,采用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制度,避免发生“实而不训的”现象。

(三)促进科教融合育人

高校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通过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支持教师指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围绕教学科研平台组建高水平科教创新团队等方式,构建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四) 拓展校所和校际间合作育人

地方高校可与国内著名的研究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校所的协同育人。在共同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的同时,地方高校可依托这些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

  •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工程应用型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都以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为中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①人才培养计划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②加强毕业设计改革创新;③注重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的培养;④以注册师执业资格制度为指导。

(二)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平台

建立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设计中心,解决传统二维设计软件工作效率低、可视化差、交流困难、常与其他专业发生冲突、资料信息管理困难等问题。培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协同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质量。在工程实训教学过程中,促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实习基地“工程实训”校企合作模式

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实习—毕设(课设)—就业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在企业实习应届毕业生的论文题目由企业指导教师拟题,毕业答辩时邀请企业指导教师作为答辩组成员一起为学生进行答辩。利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去这些设计、施工、环保单位进行实习培训,期间学生跟从企业指导教师参与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相关工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四)大力开展“双师型”师资培训

对高校教师进行实践指导能力的培训,如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专业技术人才更新知识工程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同时针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工程设计等能力尤为欠缺的问题,定期选派青年教师赴设计院长期挂职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