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绞圈房子民居研究

2022/07/16142 作者:佚名
导读:研究绞圈房子的知名学者有褚半农、冯国鄞、徐大纬等。 绞圈房子褚半农 1983年起,莘庄人褚半农有幸参加上海第一轮编修地方志工作,由此,他最早将绞圈房子记载到《上海县志》中,以后陆续发表推介文章和学术论文,至2016年共计发表12篇,另为绞圈房子做了十件实事,成了名符其实的上海研究绞圈房子第一人。 自第一篇文章起,根据方言词语“绞”的读音,以及房子建筑特点,就将房子名称定为“绞”圈房子。12篇文章是

研究绞圈房子的知名学者有褚半农、冯国鄞、徐大纬等。

绞圈房子褚半农

褚半农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

1983年起,莘庄人褚半农有幸参加上海第一轮编修地方志工作,由此,他最早将绞圈房子记载到《上海县志》中,以后陆续发表推介文章和学术论文,至2016年共计发表12篇,另为绞圈房子做了十件实事,成了名符其实的上海研究绞圈房子第一人。

自第一篇文章起,根据方言词语“绞”的读音,以及房子建筑特点,就将房子名称定为“绞”圈房子。12篇文章是:

1.《也谈老式本地房》(1991年9月27日《劳动报》)。

2.《褚家塘社会情况调查》,载《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比较详细地记载了绞圈房子的形制、结构和各间房子的名称等内容。

3.《典型的旧式上海农村住宅——绞圈房子》,载1993年第4期《上海住宅》。

4.《想起了上海农村绞圈房》,载2002年第2期《上海住宅》。

5.《老宅》,载2002年第6期《电视·电影·文学》(收入散文集《听雨怀忠堂》时标题改为《老宅姓褚》)。

6.《绞圈房子:极具特色的上海本地老房子》(2009年第八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载《海派文化与城市创新——第八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学术的论文集》,文汇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一个将清光绪九年(1883)、即120多年前传教士著作中关于绞圈房子的记载在论文中公布。

7.因我非常熟悉绞圈房子的方方面面,在《褚家塘志》中写出更加具体、详尽的内容,还第一个画出了五开间绞圈房子平面图,见《褚家塘志·住房》卷。

8.《关注又一种老房子》(载2012年2月25日《文汇报·笔会》)再次将将清光绪九年(1883)、即120多年前传教士著作中关于绞圈房子的记载公布在《文汇报·笔会》(附照片)。3月10日《光明日报》文摘报转载时改名《被遗忘的上海绞圈房子》。

9.《绞圈房子啊,我为你立传》(获上海市作家协会首届“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三等奖,消息报道见2012年12月6日《文学报》第6版)。

10.《绞圈房子:极具特色的上海传统民居》(载《上海研究论丛》第二十一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11.《绞圈房子》(2013年2月1日《新民晚报·夜光杯》B6版)。

两埭头五开间四厢房的绞圈房子 12.《曾经住在“一绞圈”》(2016年第4期《城市季风》)。

绞圈房子徐大纬

年过七旬的女建筑师徐大纬,受褚半农等人的文章启发,从2014年下半年起,开始对绞圈房子进行调研,出版《上海绞圈房子和中国古民居探秘》一书。2016年她发表文章《石库“门”有何玄机》,提出了“上海石库门脱胎于三合院绞圈房”的观点:

“在上海市区,绞圈房被作为改良的民居模版,发展出了早期的上海石库门民居。

“从上海开埠、设立租界、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东征造成大批难民逃进租界,是产生上海石库门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中,前17年里难民租住在兵营式的二层联排木板房中,是上海石库门弄堂的雏形。由于火灾频发,上海租界工部局决定建造防火功能较好的二层绞圈房替代木板房,于是,石库门应运而生。

“早期石库门相对于绞圈房的改进之处,在于石库门取消了庭心复杂的仪门,增加了后天井和灶披间。

“石库门的发展过程漫长。1872年第一个石库门里弄兴仁里诞生。前38年的木结构建造的早期石库门,是纯中式的。早期石库门的平面图和绞圈房的平面布局相似度极高,‘客堂、次间、稍间、厢房、天井’等房间名称也基本相同。早期石库门多为一正两厢,其立面形态与三合院绞圈房相似,都是三面双坡屋顶绞接。

“1910年以后的30年是砖墙承重和钢筋混凝土圈梁建造的晚期石库门,以巴洛克风格点缀门楣、窗楣和山墙,是中西合璧的。

“上海石库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合院联排民居建筑,是汉民居中的特色民居。上海市区地处濒海地区,受到台风和暴雨的侵袭,选择绞圈房作为改良的民居模板是唯一和必然的选择。”

绞圈房子其他

除专家学者外,还有一些爱好者,通过自媒体将相关知识向大众传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