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绿色发展路径

2022/07/1690 作者:佚名
导读: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经济 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 伴随着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所存在问题的不断质疑,绿色理念的提出已经有五十多年。这是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反省。 1962年,美国人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环境破坏作了反思,引起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对西方工业化国家

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经济

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中占据主动和有利位置

伴随着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所存在问题的不断质疑,绿色理念的提出已经有五十多年。这是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反省。

1962年,美国人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环境破坏作了反思,引起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对西方工业化国家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质疑。

但在当时,绿色理念主要集中在污染的末端治理方面。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通过新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污染排放;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蓝图》中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强调通过对资源环境产品和服务进行适当的估价,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在实现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纷纷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发展迅速,代表着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同样在作出发展战略抉择。

绿色发展选择现实需求

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只有人均收入达到一万美元左右,人均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速才会放缓,最后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中国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耕地人均拥有量仅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3%,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同时,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保持较高的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土地沉陷,水位下降,植被破坏,等等;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害群众健康问题时有发生。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格局必将难以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节能环保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左右,不仅有助于解决经济起飞阶段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且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广阔,2008年总产值即达1.55万亿元,就业人数达3700多万人。据保守估计,未来三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可以翻一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与传统产业相比,中国在若干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小。如新能源,中国初步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望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技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变“绿”。

绿色发展产业着力点

绿色经济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消化,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生产效率,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规模。依法关闭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节能产业。据测算,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推动节能产业发展,一要加大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装备与部件研发和攻关力度,重点攻克低品位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电机、高性能隔热材料、中低浓度瓦斯利用等量大面广的节能技术和装备。二要采取财政、税收等措施,促进成熟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继续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三要创新机制,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我国累计堆存工业固体废弃物近70亿吨,大量的废旧资源没有得到回收利用,随着蓄积量的不断增加,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一要组织开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二要大力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三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尽快建设完善以城市社区和乡村分类回收站和专业回收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分类加工为目的的“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四要推动再生资源国际大循环,增强国际再生资源的获取能力。

四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具有低碳清洁的特点,几乎供应着世界电力的1/5。其中风能发电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太阳能增速超过40%,有关机构预计,到2050年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结构的比重将达到32.2%。我国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每年可再生能源资源可获得量达73亿吨标准煤,2008年在开发量不足5000万吨标准煤,提升空间巨大。2008年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太阳能集热面积居世界首位;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在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在建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已达19台;中国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经开展。生物质能利用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五是环保产业。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增加GDP约为4.34万亿元。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水污染防治,推动严重缺水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二要加强大气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耗能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整治;加快实施燃煤电厂和机动车氮氧化物控制示范工程;实施城市空气清洁行动计划;三要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垃圾焚烧发电场建设,大力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此外,绿色经济还包括大力发展电子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发展政策措施

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实行差别电价、脱硫电价、煤层气发电电价附加、余热余压发电上网等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管理和费用分摊机制。落实健全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和使用管理,提高重金属污染物排污费缴纳标准。推进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税收、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加强规划指导,落实工作责任。中国“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规划,确定了多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及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并实行了严格的节能减排分省考核制度。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6~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已累计降低14.38%,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3.14%和9.66%。实践证明,制定科学全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划,符合中国国情,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在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突出。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措施。同时,要抓紧研究编制“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的发展绿色经济、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发展新能源等专项中长期规划。在实际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突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保护知识产权。在提高能效、煤炭清洁利用、污染综合治理、新能源、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加大先进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重点工程。加大各级财政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十大节能工程”、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大规模环保治理工程建设,支持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加快发展,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积极构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体系,形成对绿色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

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市场环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探索多种实现模式。鼓励BOT等多种建设营运模式。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规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特许经营。完善准入标准,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加强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积极推行能效、环境标识制度,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力。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绿色发展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对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显得尤为日益迫切。据资料显示,2009年我们人均GDP是3700美元左右,200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千美元,从1千美元到将近4千美元我们只用了8年时间,在未来十年左右,中国人均GDP按照不变价加上汇率升值,加上价格指数,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经济增量是位居世界第一,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那么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我们的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将无法支持这种高速增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而且公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力促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李克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可以说绘就了“推动绿色发展”的路线图。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建设等各个领域的节能增效,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使“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真正动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