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市地方志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实现和完成《肇庆市地方志事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以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为主业,以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和地情资源开发利用为创新手段,以服务谋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新的成绩,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充分发挥了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要作用。
地方志工作体制逐步完善。进一步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初步形成了“认识、领导、机构、编制、经费、设施、规划、工作”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地方志工作逐步向乡镇基层延伸。坚持将地方志工作列入县(市、区)领导班子及市直单位领导班子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机构与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成立了年鉴编纂委员会;市、县两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全部纳入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市、县两级编制完成权责清单,市政府确定市地方志办公室权责事项18项。4个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改名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逐步建立起地方志评审验收专家团队。
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完成。省和市规划编修的《肇庆市端州区志》《肇庆市鼎湖区志》《广宁县志(1979—2000)》《德庆县志(1979—2000)》《怀集县志(1979—2000)》《肇庆市大旺简志》全部完成出版发行,完成速度居全省前列。推动、指导各单位编修部门(专业)志,编纂出版部门志(专业志)、镇村志共22部。
综合年鉴工作取得新突破。构建起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全面编纂出版格局,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综合年鉴质量持续提高。制定《肇庆年鉴编纂管理办法(试行)》,在省内较早建立起年鉴“出版前评议、出版后审读”的制度。
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全省地方志信息化工作会议在肇庆召开,在全省推广“肇庆经验”。2011年实现省、市、县三级地情信息网联通。我市地情网访问量、信息量居全省前列。2015年,开通运营官方微信“肇庆地方志”,为社会各界推送市情信息。
资料年报工作全面推进。印发《肇庆市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实施方案》,全面建立起资料报送制度,系统搜集全市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资料,至2015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机构收储资料3900多份,近6000万字,3.4万张照片,为下一轮修志储备了基础资料。
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2013—2015年,围绕中心工作,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提供有关史料。地方志进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军营,形成《肇庆印记》《怀集地情》《鼎湖乡村》等一批项目和地情书。推进资源开发利用,省批准立项13项,是通过省立项最多的地级市,充分发挥资政辅治、育人教化职能。举行30周年成果展和座谈会,宣传方志文化。
方志馆(室)建设有新进展。2011年,肇庆方志室挂牌启用,藏书6000种1万余册。全市各县(市、区)建立方志室(资料室),免费为社会各界提供市情咨询服务。积极推进市方志馆立项建设,与省内外地方志工作机构建立图书资料交换机制。
地方志理论研究取得较好成果。形成两年开展一次全市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的制度。2014年市地方志办被评为广东省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组织先进单位,参评论文在全省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编印2辑地方志理论研究(论文)集,全市300多篇地方志方面的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人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市地方志学会连续两次被市社科联授予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地方志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制约事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依法治志局面尚未形成,个别地区和单位综合年鉴、年报资料编纂编报质量不高,方志文化独特作用有待彰显;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地方志专业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与其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存在差距;个别地区和单位对地方志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推进不平衡,有的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编制被占用,工作经费不足,与地方志事业发展要求有差距;事业发展基础设施有待健全,保障措施不到位,方志馆(室)建设有待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