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概述 /001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框架 /002
一、家庭能耗的定义与分类 /002
二、空间形态与家庭能耗 /003
三、研究框架 /006
第二节 案例城市的选择 /007
一、城市规模与效率的平衡区间 /007
二、地域:气候分区与能耗 /018
三、研究城市的确定 /023
第三节 案例城市概况 /025
一、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025
二、空间演变历程 /031
三、规模与密度特征 /038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居民交通能耗 /049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居民交通能耗的理论解释 /051
一、个体出行行为的时空特点 /051
二、“3Ds”与居民交通能耗 /053
三、城市内部多中心层级结构与居民交通能耗 /056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居民交通能耗的实证分析 /058
一、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度量维度 /058
二、“3Ds”与居民交通能耗的回归分析 /067
三、中心度与居民交通能耗的回归分析 /072
第三节 案例城市空间结构与能耗 /077
一、案例城市能耗特点 /078
二、案例城市功能多样性特征 /080
三、案例城市路网形态特征 /095
四、案例城市中心度特征 /097
第三章 样本住区形态特征 /107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08
一、研究设计 /108
二、样本住区选择 /116
第二节 平面与空间形态 /124
一、容积率 /124
二、建筑密度 /127
三、楼栋平面形式 /128
四、住宅特征 /130
第三节 绿地系统 /134
一、绿地率 /134
二、布局形式 /135
第四节 服务设施 /137
一、范围划定 /137
二、分类标准 /138
三、服务设施特征 /139
第五节 道路与公交系统 /148
一、住宅区出入口 /148
二、路网密度 /150
三、公共交通 /153
第四章 家庭生活能耗与住区形态的关系 /159
第一节 家庭生活能耗的计算与总体特征 /159
一、家庭生活能耗的内涵与计算 /160
二、四城市家庭生活能耗总体特征 /161
三、案例城市家庭生活能耗比较 /165
第二节 空调能耗与住宅区形态 /167
一、空调使用概况 /168
二、家庭空调能耗模型 /169
三、空调能耗与住宅区形态描述分析 /174
四、空调能耗与住宅建筑形态描述分析 /185
第三节 采暖及照明能耗与住宅形态 /186
一、采暖能耗与住房面积 /186
二、照明能耗与朝向 /187
第五章 家庭交通能耗与住区形态的关系 /191
第一节 家庭交通能耗的内涵与计算 /192
一、家庭交通能耗分类 /192
二、交通能耗的计算方法 /194
第二节 家庭交通能耗总体特征 /195
一、四城市家庭交通能耗 /195
二、四城市家庭交通能耗比较 /198
第三节 家庭非通勤能耗模型 /200
一、理论模型 /200
二、不同因素与非通勤能耗的关系概述 /203
第四节 非通勤能耗与住区形态 /206
一、家庭交通工具保有情况 /206
二、家庭交通工具与住区形态的关系 /208
三、非通勤出行及能耗特征 /210
第五节 非通勤能耗与中心可达性、服务设施等的关系 /215
一、中心可达性 /215
二、服务设施 /219
三、路网形态 /226
四、公共交通 /227
五、停车管理 /228
第六章 结 论 /231
第一节 节能城市形态讨论 /232
一、 城市规模:鼓励发展和完善2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32
二、 容积率:提倡“1km2 1万人”的新区建设强度 /234
三、 多样性与路网形态层面:倡导小网格、高混合度的城市设计 /234
四、中心度:构建城市内部多层级中心结构 /236
第二节 节能住区形态讨论 /239
一、 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的适当组合配以开敞空间大疏大密的布局,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 /239
二、 采暖能耗方面:提倡发展小户型,保障小户型住宅区的居住环境 /242
三、 非通勤能耗方面:提倡集中绿地共享与高层多层住宅区相结合的住区形态 /243
四、营建方便的服务设施网络 /244
五、探索新的街区类型 /246
第三节 研究创新与展望 /246
一、研究意义 /246
二、研究创新 /247
三、后续研究展望 /249
附 录 /251
附录1:样本住宅区编码 /252
附录2:家庭生活能耗计算方法 /253
附录3:家庭通勤能耗计算公式 /255
附录4:家庭非通勤能耗计算公式 /257
致 谢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