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前景

2022/07/1687 作者:佚名
导读:据悉,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好势头,不仅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股权融资对产业的追捧持续高涨,继续成为用市场机制推动全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 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节能服务产业虽然放缓了高速增长的脚步,仍然创造了同比增速40.83%的成绩。《报告》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节能服务市场的巨大

据悉,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好势头,不仅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科技创新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股权融资对产业的追捧持续高涨,继续成为用市场机制推动全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

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节能服务产业虽然放缓了高速增长的脚步,仍然创造了同比增速40.83%的成绩。《报告》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节能服务市场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参加,催生了一大批从事能源供应、房地产业、矿业等传统行业的企业业务延伸和转轨变型,产业队伍迅速壮大。截止到2009年底,EMCA会员数量新增65家,达到450家,比2008年底385家增幅为16.88%;运用“合同能源管理(EPC)”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EMCo)从2008年底386家增长到502家,增幅为30.05%。除EMCA会员外,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EPC机制实施节能项目的节能服务公司。从2008年底129家增长到2009年年底的181家,增幅为40.31%。

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和商业模式全面升级。2009年,作为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示范公司之一的辽宁能发伟业集团,投资12亿建设占地500亩的节能减排产业示范园区,达产后将形成48亿元产值,并在海外成功上市融资;山东胜动集团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3.99亿元,实现总产值20亿元。同时,大型国有企业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展开“大资金、大项目、大运作”,加快在节能服务市场的开拓。如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在2009年仅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就达4亿元。

2009年,节能服务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丰硕成果。《报告》显示,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获得发明专利81项、实用新型专利127项,国家和地方创新成果奖励的项目112项。

同时,科技创新还推动产业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节能服务整体水平。2009年3月31日,山东胜动集团举资8亿元完成了占地800亩的产业园区奠基仪式。该园区的落成将成为国内第一个以燃气轮机为主打产品的节能环保及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基地。2009年4月18日,北京京神雾集团投资1.6亿,同时兴建6个国家级实验室,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涉及领域最广的化石能源节能燃烧技术研发基地。

2009年,节能服务产业股权融资也渐入佳境。有相关人士曾经表示,要看一个行业是否具有巨大的市场机遇,首先就看风险投资对这个行业追捧的程度;要看一个行业能否“造富”,首先就看这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多少。《报告》显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节能服务公司已经从几年前单一依靠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担保基金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局面,发展成为众多的风险投资公司竟相追逐的对象,进而走向海内外资本市场。辽宁能发伟业、哈尔滨九洲、深圳达实等公司相继在海内外挂牌上市,北京神雾、北京惠德、湖北三环、昆明阳光基业、深圳嘉力达、浙江哲达等众多公司纷纷完成一至二轮股权融资,进入海内外上市的快车道。

新政策酝酿新机遇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节能服务公司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积极关注并参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持续向好。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河南洛阳主持召开“节能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充分认识节能增效的意义,节能服务产业应该加快发展,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支持节能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悉,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标准化领域的第一项标准,《合同能源管理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中。同时,各省市政府纷纷组织开展节能服务机构的调查评定备案等工作,确立了节能服务公司在市场化节能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山东省经贸委(节能办)印发《关于开展节能服务机构和节能服务项目情况摸底调查的通知》,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收集信息;广东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推荐节能服务机构参与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通知》,在全省遴选节能服务机构参与实施省内重大科技专项;北京市分批次公布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服务机构和节能量审核机构。

此外,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还加大了各种扶持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200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加大支持力度。

因此,2009年节能服务公司在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能力和节能项目等方面获得的各种专项政策性资助及奖励再获突破。如南京星飞冷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南京市技术创新基金和江苏省技术创新无偿资助;深圳市奥宇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获得深圳市南山区研发项目资助和发明专利资助;湖北三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并将获得国家发改委发行2000万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签发。

《报告》认为,在国家节能减排宏观背景下,2010年,国家最新的技术规范和各级扶持政策还会陆续出台,节能服务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近日,国务院转发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政府将提供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到2015年,合同能源管理将成为中国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意见》推出后,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院副教授门淑莲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推出了《意见》,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

门淑莲还告诉记者,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催生了几百家合同能源管理公司(EMC)。1998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分别在北京、山东、辽宁成立了3个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引入中国。

据了解,合同能源管理在实际运作中也面临诸多难题。这种在发达国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模式,并没有在我国大行其道;节能服务企业大多步履蹒跚。有专家认为,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困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节能企业老板对《中国产经新闻》的记者表示,由于承接节能项目需要先垫付资金,而且一般数额从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加上有的项目周期在几年以上,“如果项目多的话,资金压力相当大”。

营业税过高也束缚了节能服务企业发展。据记者了解,一般应税劳务既有适用服务产业5%的税率,又有3%的税率,但税务机关“一般采用从高适用税率的办法征收营业税”,这无疑给这一新兴产业增加了负担。

“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约502家,共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个,总投资280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吨标准煤,从业人员达到11万人。”门淑莲讲,“由于不存在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设备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节能效果无法准确核实,这为交易的正常进行带来很大困难。”

不过,从总体上看,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也较低,难以适应当前推进节能工作的需要。存在融资困难、税收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一份有关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研究报告称,节能项目主要面临三个风险:技术风险、融资风险和节能结果认定风险。

央行金融研究所梁猛博士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最关键的问题还在技术鉴定和节能效果认定方面。比如节能业主如何保证及时还款,节能效果如何认定,都是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过,国都证券法律顾问李志伟乐观预测说:“虽然国内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受到补贴不足和融资难等困扰,但政策扶持可能打开此类业务的空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积极推行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公共机构等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提供节能设计、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的新机制。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 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专业节能技术服务公司接受客户(节能业主企业)委托,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节能改善的设备、技术、资金等一条龙服务,并通过为客户节约下来的能源成本来获得项目收益。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从单位产品能耗看,8个高能耗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我国的节能服务市场前景可观。申银万国分析师王轶认为,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增速保持30%-40%,未来行业市场容量高达4000亿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