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颇费时日的文化工程,全市10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默默无闻地参与,历时15载,最终纂修完成了510万字的大部头,堪称为当代衡阳的“百科全书”
一部地方志,就是一部地方史,也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从古至今,历代政府对地方志的编修都非常重视。明清两代,共编修了5部《衡州府志》,耒阳、常宁、衡阳、常宁等县也编撰了县志。1998年,我市编修、出版了第一部《衡阳市志》,记录了衡阳1840年至1978年的历史。
从2000年起,我市启动了第二部《衡阳市志》的编修,耗时15年修成,记录了我市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各领域的发展历程。目前,新志书即将印刷完毕,近期会正式发布。
平常生活中,人们很少接触到地方志,许多人感到很陌生。或许有人会问,从古至今,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编修地方志?编修地方志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古今地方志又有什么不同呢?时值新版《衡阳市志》面世之际,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请市志办专家一一解读。
新版《市志》耗时15年,曾七易其稿
市志办副调研员蒋大英参与了两部《衡阳市志》的编修。他感慨道,“市志编纂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特别是第一部《衡阳市志》的编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当年编撰市志时,没有电脑,也没有复印机,收集资料全凭手抄,有时候在图书馆里一抄就是大半个月。”他说,现在技术条件大大改善,有了电脑、复印机、影印机,一天可以干过去十天的事。
尽管如此,修志还是一个浩大,繁琐且复杂的工程。第二部《衡阳市志》在长达的15年的修志过程中,发动了全市100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他们共提供了9千多万字文字资料以及上万张图片资料,最后由78名专职撰志人员提炼成510万字的大部头。
蒋大英介绍,编撰一部市志,还有着严格的流程。第一步,要成立编纂委员会和修志机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编纂委员会一把手;第二步,拟定编目,即将面世的《衡阳市志》共分为28篇,这些篇目是历时半个月才拟定完成的;第三步,收集资料,此次修志共从我市118个市级直属部门,12个县(市)、区及全市中大型企业收集了资料,这个过程历时近6年;第四步,是将收集到的零散的资料按编目汇总成资料长篇;第五步,编纂集结成初稿,第二部《衡阳市志》的初稿于2008年完成。
随后,市志文稿要经历严格的“三评三审”。第一审是自审,由市志办内部对编纂内容进行补充、删减;第二审是交由省级评审会进行评审,省地志办专家和来自全省14各市州地方志专家、本市地方志办主任一同进行审核;第三审,是将经过第二审修改过后文稿形成验收稿,交由省地方志办公以及方志出版社进行验收,随后定稿。
蒋大英称,第二部《衡阳市志》“三评三审”的过程中,进行了反复多次地的修改,经过7次系统性大修改之后,最终付梓交印。
修志就是修史,有很强目的性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市志作为一种地方性的史书,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
蒋大英称,地方志的目的主要有四个:存史、鉴今、资政、育人。以《衡阳市志》为例,它跨越古今,包罗万象,囊括了衡阳市地理、人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言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说它是衡阳版的“百科全书”一点都不为过。
“它为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探索未来提供了可靠依据,透过历史了解过去,吸收历史经验,指导未来的工作。”蒋大英说,第二部《衡阳市志》作为作为各级领导了解衡阳、科学决策的基础文献,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地方性等一系列特点。
鉴于地方志的重要性,国家在省、市、县设立专门的地方志办公室,而且在国家层面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为了保证地方志的编纂质量,这个小组出台了一个专业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规定地方志书要遵守严格的志书体例,“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内容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记述的区域界限明确,以本行政区域为记述范围,越境不书。此外,该《规定》详尽到各种细节,要求非常严谨。
历史上共纂修了5部《衡州府志》
“史志同源,地方志为史书提供资料,也是对史书的补充。”蒋大英说,“国家修史,地方修志。”修志,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有纂修地方志的传统。
地方志也是我国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统计指出,其占到了古籍总量的30%。如今,国内外许多图书馆都收藏着中国各地的地方志,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孤本、善本。
若要深究衡阳地方志的发展源流,大约要追溯到东晋时期由耒阳人罗含所著的《湘中山水记》。此书共三卷,记载了晋时湖南中南部山水、湖泊、物产、古迹、传说、逸事。不幸的是,元代后期, 由于战乱此书就亡佚了。到了宋代,出现了衡阳地方志的早期版本:《衡州图经》、《衡州图志》、《衡州地志》,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书大部分已经失传,有的只知道书名,间或有只言片语出现在其他著作上的引语中。
衡阳自古以来有修志的传统,刚开始可能是出自于文人的自觉,后来逐渐成为官方行为,形成定制。古时修撰地方志,一般由当地行政首长牵头,邀请享有名望、知识渊博的文人历时多年完成,比如,湘军水师将领、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就主持纂修过《衡阳县志》。明、清两代是衡阳境内府志、县志纂修最多的时期,达50余种,保存完好的有30多种。其中,《衡州府志》共有5个版本,分别纂修于明朝万历、嘉靖和清朝康熙、乾隆、光绪五个不同时期。
可是,由于近代以来频繁的战乱,以及后来的“文革”的影响,衡阳的方志古籍保存得并不理想,完整保存的《衡州府志》仅有嘉靖、乾隆版,其余的多散佚到外地,甚至是国外的图书馆和收藏者手中。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