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交通大学添设铁路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校将铁路班升格为铁路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增设电机科。
宣统元年(1909年),增设航海科。
民国2年(1913年)初,改电机科为电气机械科,同时调整了课程设置。
民国4年(1915年),电气机械专科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
民国10年(1921年)8月1日起,学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除原有的电机科外,新增设了机械科。机械工程科四年级分机厂工务、铁路工务、工业管理等三门。
民国17年(1928年),机械科扩充为机械工程学院。
民国23年(1934年),机械工程学院添设汽车工程门。
民国24年(1935年),将汽车工程门改为自动机工程门,分设汽车组与飞机组,其中“飞机组”成为后来“航空系”、“航天航空学院”的前身。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一度是两地(渝校与沪校)办学,渝校为交通大学本部。
民国30年(1941年),渝校机械系下设铁道、汽车、航空、造船四组。
民国32年(1943年),渝校增设4系,其中与机械工程教育相关的有造船管理系、工业管理系;同时增设轮船、驾驶两专科。
抗日战争胜利后,渝校复原回上海,沪校与渝校两校合一。
民国35年(1946年),组建工学院共有10个系2个专修科,机械工程系为其中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动力部分调出,成立动力机械制造系;同济大学机械系调整到交通大学;调整后的机械工程系更名为机械制造系。仿苏联模式,机械制造系下设5个专业1个教研室,即机械制造专业、锻压专业、铸造专业、焊接专业、金相热处理专业及金工教研室。
1956年,交大开始西迁,机械制造系随迁至西安。经过解放后第八次院系调整,学校的院系设置为5个系: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运输起重系、电工器材制造系、电力工程系。
1980年,机械制造系更名为机械工程系,设有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金属材料、锻压、铸造、焊接、液压传动及控制等7个专业。
1983年,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从机械制造工程系分出,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制造工程系设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铸造,锻压,焊接,液压状态及控制6个专业。
1986年,与机械工程系相关的科研机构是机械工程研究所(国家教委批准),下设机床基础理论研究室,液压及机械控制研究室,模具研究室,机械故障诊断研究室,激光与红外技术研究室,CAD和CAM研究与开发中心,耐磨材料研究室。
1987年,增机械学系,设机械设计与制造1个专业;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原理与零件、工程画3个教研室;设机械原理与零件、计算机制图2个实验室。
1992年,机械工程系(简称机械系)下设本科专业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锻压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铸造,机械电子工程(5年制)。机械学系下设本科专业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1994年6月,由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学系两系合并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工业设计系。
2001年,工程院润滑理论与轴承研究所、CIMS研究所并入机械工程学院。
2003年,铸造及焊接专业调整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4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仪器科学与精密制造系。
2008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车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