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学院名师

2022/07/16225 作者:佚名
导读:沈晋 沈晋 (1916-2011),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民盟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主席。 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教授和水利系系主任、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

沈晋

沈晋 (1916-2011),汉族,江苏高邮人,著名的水文学专家,教授,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陕西省民盟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陕西政协副主席。

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毕业,历任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西京分院副教授,西北工学院、西安动力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教授和水利系系主任、陕西机械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总站主任、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水利学会理事长、水资源学会理事、中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在工程水文学方面造诣较深,特别是对我国黄河流域水文有专门研究。

主持《黄土地区暴雨洪水产汇流规律》、《水资源系统与调度》、《水库泥沙》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主编过《黄河水文》及黄河水文丛册,著有《延河水利水保措施对固体径流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合编有《工程水文学》、《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上)等教科书。从1959年开始培养固体径流方面的研究生,现为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学科的博士导师、《陕西机械学院学报》主编。沈晋教授长期在水利系从事教育和领导工作,对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高等教育作出了贡献。

李仪祉

李仪祉 (1882-1938)汉族,陕西省蒲城县人。1913年留学德国,专修水利。回国后一直从事水利教育并主持水利工作。担任过上海港务局局长、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陕西省建设厅厅长、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工程师等职。

他于1932年创办陕西省水利专科班(后并入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主持过西北大学校务,又进学北大、清华、同济、中山、交通等各大学,他倡导科学治水,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和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等独创的见解,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黄河的治本方案及其具体治理措施,改变了几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治黄理论和策略推进了一大步,他主持建设的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关中八惠水利工程,是旧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罕见的成就,使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今受益。

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教育家,著有《黄河根本治法商榷》、《华北之水道交通》,《导渭之真谛》、《西北水利问题》等大量书籍和科技报告。他为祖国的水利事业,历尽艰辛,奋斗终身,鞠躬尽瘁。

田鸿宾

田鸿宾(1906-1972)满族,辽宁省法库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2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土木系,193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土木系水利卫生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教授、西北工学院院长、西安动力学院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和陕西工业大学校长、中国水利学会理事。

他曾从事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资源考察研究,对我国西北水利开发具有独到见解,提出利用高山冰水、深层地下水,结合地面径流,三水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张,对西北水利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他对黄河上中游的水利开发,主张上游水土保持与干流、水库排砂并重,对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作出有益贡献。他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水利专家,著有《水工建筑物》等书。

蒋长元

蒋长元(1930-1986)汉族,福建漳平县人,优秀共产党员,副教授。

195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1957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学院和陕西机械学院任教,他组织领导了由省内外50余人组成的水工沥青科研组,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水工沥青防渗技术空白,为我国坝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任《水工沥青及防渗技术》主编、水利水电工程系和水科所所长。

主编有《水工沥青混凝土技术标准》。

沙玉清

沙玉清 (1907-1966)农田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的创始人。

1935年他的专著——我国第一本《农田水利学》出版,1937年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利教育机构——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他长期从事泥沙问题研究,是我国早期研究泥沙问题的专家。1965年他的又一本专著《泥沙运动学引论》出版,为我国农田水利教育和泥沙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海东

张海东 (1918-2002)山西陆县人,民盟盟员,教授,享受政府津贴。

1943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遂即留校任教。曾任水利工程系主任,长期领导、主持水工结构教研组工作。张海东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水工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设计》、《有限元分析》等二十多门课程,编写专著、教材近10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工作者,为学院的水工专业教学、师资培养等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海东教授曾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是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创始人。

谢定义

谢定义(1931-)汉族,甘肃甘谷人,中共党员,著名土力学专家、教授。

195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系,1962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顾问。主要从事土力学特性及土体的动力稳定性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从要事并取得重大成果。

著有《瞬态极限平衡理论与饱和砂土变形强度特性》、《往返荷载下饱和砂土强度变形瞬态变化的机理》。《原状黄土的动力特性》、《动荷载下土的强度特性》等数篇论文。编写出版有《土动力学》专著及《土力学》、《土坝土力力学》等讲义、合译有《桩工研究》一书。现为岩土工程学科的博士导师。

刘祖典

刘祖典(1914-)汉族,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著名黄土力学专家、教授。

1940年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进修。曾任西北农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副主任,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黄土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地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全国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协会员。在黄土力水学方面造诣较深。

从五十年代开始,对我国西北黄土的基本特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黄土挖方高边坡的稳定分析、黄土的本构关系,黄土围岩压力,黄土水坠坝稳定分析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研究。

颜竹丘

颜竹丘(1918-1992.3)汉族,四川大足人,中共党员,教授。

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系。195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研究生班学习“水能利用”。曾任青岛、西安学院工动力学院、西安交大、陕西大业大学水利系副主任、陕西机械学院水利水电科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教材审委员会委员,陕西水利学会和陕西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主要从事水利水电规划系统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曾主持《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最优化研究》研究课题。著有《石泉安康梯级水电站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等十余篇论文,主编过《水能利用》统编教材,合译有《水力学、水文学、水文测验学》等。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