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与方案
建设地点 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将依托兰州理工大学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兰州地区老工业基地而建设在兰州理工大学。
建设内容 工程中心将对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关键技术进行工程化、产业化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根据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本中心的研究基础,主要围绕以下七方面发展建设: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消能及结构控制设计和新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
采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试验研究低温环境中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作用机理;建立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直接动力分析法;编制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软件;编制甘肃省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建筑构造图集。工程中心要利用理论研究成果开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消能的新产品,为甘肃省隔震工程的设计和推广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湿陷性黄土对土木工程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与工程应用
研究解决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消除湿陷性的方法和措施,推广应用新型地基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区柔性支挡结构的土压力模型、作用机理、计算模型到都没有得到比较合理的解决。另外,边坡支挡结构与土体的协同工作分析是岩土工程界尚未有效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建立支挡结构与岩土的空间协同工作的分析计算模型,采用非线性本构关系,分析土体、土钉和锚杆及支挡结构的内力,并考虑黄土湿陷损伤机理,建立黄土局部湿陷损伤时支挡结构计算模型,对支挡结构在损伤机理下进行非线性内力分析,将会使湿陷性黄土地区永久支挡结构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该研究与试验平台主要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研究黄土边坡稳定条件及边坡建筑抗滑移设计方法,永久性柔性支挡结构的静力稳定性和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对西部黄土及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超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结构进行最优选型及试验应力分析,通过实验分析和最优方案选择得到造价相对较低的支挡结构。
(3)大跨度钢结构和轻钢结构的减震设计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技术开发和中试基地主要结合工程实际,建立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研究平板网架、空间网壳及轻钢结构,提出综合优化设计方法,并进行结构非线性内力分析,同时借助于可视化技术开发相应的设计软件,并将研究领域成果转化到工程设计中,使复杂的空间杆系结构的杆件布置和截面设计实现交互化。
(4)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结构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边坡中滑坡和泥石流防治支挡结构设计研究,研究陷性黄土边坡滑坡防治结构的计算模型、计算方法、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等。西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多,试验研究治理滑坡、泥石流的支挡、拦挡、抗滑结构及泥石流排导结构的合理结构型式及设计方法,对治理西部地区滑坡和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5)黄土地区建筑结构的鉴定、检测与加固技术开发与应用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危房进行安全鉴定,针对湿陷性黄土遇水湿陷的特性,研究建筑物地基反力与湿陷沉降的关系及沉降机理,以及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沉降法的方法和机理。采用诱使沉降法、膨胀法和混合法纠倾技术纠正偏移建筑,给出偏移建筑的纠倾方法,研究纠倾机理,并将纠倾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研究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基础工程方面的工程事故并解决大量的工程事故问题。
(6)土木工程领域防灾减灾的设计技术开发中试、成果转化基地
工程中心将利用自身的实验中心和合作共建单位甘肃省土木工程研究院、甘肃第六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基地,并将与兰州地震所、甘肃省科学院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甘肃省建筑总公司和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已经存在的产品中试、成果转化渠道签署共建中心协议,形成新的技术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按照效益分成,共建多赢的原则不断壮大中试和转化基地。争取使通过技术中试成果12项,转化成果8项,中期通过技术中试成果30项,转化成果20项。
(7)土木工程领域防灾减灾的设计技术开发、转化的人才培养基地
利用我院现有结构工程博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材料学和工程力学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的条件,与甘肃土木工程研究院、甘肃省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所、兰州地震所和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共同每年为西部培养土木工程防灾方面技术人才50人以上,以保证中心成果的转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