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项背景 贵州省岩溶区地表工程缺水严重,并引发了一系列重大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尽管省内地表水资源匮乏,但地下水资源却较丰富,因此,查明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量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条件,以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及成因,合理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整治,是改善岩溶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安排实施了包括贵州省在内的“西南岩溶地下水与地质环境调查”项目,旨在查明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及以石漠化为主的地质环境问题,从地学的角度提出地质环境整治的建议,为推进西南岩溶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标 查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岩溶水资源及开发技术条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按流域编制岩溶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方案,为推进西南岩溶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三、主要创新成果 1、首次以流域系统为单元,阐明了贵州岩溶地下水系统类型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研究和总结地下水赋存规律、水资源量及潜力。 2、首次查明了以石漠化为主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 3、首次从地学的角度,提出了岩溶石漠化防治的地学理论和地学防治模式。 4、结合“三水”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地下水的赋存条件,通过调查和工程示范,总结集成了表层岩溶水、地下河、储水构造中地下水的可有效开发利用模式。 5、针对贵州省突出的工程性缺水及严重的石漠化问题,编制了地下水开发及石漠化治理的区划。 6、建立了流域系统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 四、应用情况 1、1:50000地下水与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省内其它公益性地质工作以及商业性地质工作。 2、平塘巨木和道真上坝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已由地方完成配套并投入使用;以调查报告编制的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水利部门实施了大方朱仲河、威宁花岩洞地下河开发;以调查成果为指导, 2007至2009年,贵州省投入资金1.2亿元,施工探采结合井367个,为75.9万人、31.42万头大牲畜提供了安全饮用水源,为28.15万亩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 3、石漠化防治地学理论和治理模式指导巨木地下河流域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重度石漠化面积减少84.31平方千米,无石漠化区面积增加了167.76平方千米。 4、通过流域工作,出版了专著两部,科技论文34篇,培养研究生5名。 五、成果完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 1、2010至2011年,贵州省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共投入地勘基金2.2亿元,以本项目成果为支撑,为缺水区抗旱打井942口,解决了277.96万人、55.3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并为51.32万亩农田提供了补充灌溉水源。 2、2011年,省人民政府将地下水勘查找水列为“常态性工作”。 3、2012年,省国土资源厅安排地勘基金启动全省1:50000地下水调查。 4、2012年,省政府下达新增机井800口找水打井任务。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