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举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赋予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它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取用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抵制用水量的过快增长,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对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落实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任务
控制用水总量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控制在13亿m3,沱涪两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15%范围内,全市主要污染物总控制目标为化学需氧量21200吨,氨氮1900吨。
提高用水效率
1.农业节水:重点对大、中型水库灌区以及万亩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到2010年农业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以上,综合亩均毛灌溉用水量较现状年减少30立方米左右。
2.工业节水: 2010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200 m3以下。
3.生活节水: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用和民用建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力争达到20%以下。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不超过180L/d·人。
改善生态环境
到2010年全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日处理污水11万吨,污水处理率争取达到70%以上。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河道水质要有明显改善,2010年河道水质优于地表水III类水域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指标达标率为100%。各水功能区水质指标达标率为100%。
推进水利科技现代化建设
2015年建成覆盖全市的水质自动测报系统、骨干工程的自动配水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以及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数字化管理。供水保障达标率达到95%,办公自动化率达到70%,全市大中型灌区实现自动化监测的输水系统的比重为90%;全市大中型灌区支渠以上的分水口安装计量设施达到80%;供、用、排水自动化计量监测管理系统覆盖率达到80%。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
改革水管理体制
调整现有水资源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事权划分,加强体制保障,实行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
成立节水机构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把节约用水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点,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加强宣传,提高参与意识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提高全民节水技能与常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和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意义及相关节水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支持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把建设节水型社会变成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健全管理制度与保障体系
1.编制中、长期水资源综合规划
在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节水和水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全面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为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定性定量的决策依据。
2.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研究制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全市及各县(市、区)、各行业和各部门、各企业和各灌区的用水总量,依据国家有关节水政策和技术标准,借鉴国内外同类产品用水水平,制定主要农作物、主要工业产品用水定额以及生活用水定额。
3.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政策体系
按照《水法》有关规定和建立节水防污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执行现有的涉水政策、法规,制定出台关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地方规范性文件。同时,完善水政监察机制,强化执法手段,为管理制度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
4.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合理确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用水价格,运用市场机制适度调整农业水价,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生活用水根据用水定额和用水计划,实行定额用水平价、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
5.制定相关经济政策,促进节约用水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与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社区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建设的新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节水工程建设和节水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给予资金倾斜。利用征收的部分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建立节水基金,用于节水工作。通过税收优惠及其他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和生态农业
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节水灌溉和生物防治技术,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推广生物农药,控制农药、化肥、地膜等污染,逐步削减化肥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
限制高耗水特别是有污染的高耗水工业企业的发展,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保护性综合利用。大力发展高新产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服务业,压缩高耗水产业。在安岳和乐至等缺水地区,从严控制新上高耗水产业。
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
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在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逐步转向源头治理为主的同时,要把推行清洁生产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使用和能源利用、污染物处理等各方面实现清洁生产,实现从治污到防污的转变。
体制与科技创新
1.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03〕36号)及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资阳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资府办发〔2004〕58号)精神,结合资阳实际,2007年要全面完成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争取在2010年初步建立起符合资阳市实际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对不同水管单位,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制定不同的财政补助政策;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降低运行成本;进行人事、分配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使用制等多种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和效益。
2.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大力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水利和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和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建立起现代化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优化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贡献率。
3.推广各种先进实用的节水治污、节能降耗技术
加快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器具及污水处理设备的推广与运用。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推广节水器具,发展“节水型住宅”。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都不得继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凡达不到节水标准的,可不予供水。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从7%提高到20%。实施农作物节水、高产、低耗栽培技术,推广水稻节水栽培技术(如旱育秧、半旱式栽培)、旱地覆盖栽培技术。
工程建设
1.逐步安装取水计量监控设施
加强监控和计量硬件设施建设,为实现供水、用水、排水一体化管理提供支撑。推行计量用水试点工作,逐步全面推广,计划到2010年在各县(市、区)安装取水计量监控设施4套。
2.实施节水改造工程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工程技术措施对已建成的支斗农渠进行全断面渠道防渗衬砌,减少末级渠系输水损失,全面提高渠系水利用率,使灌区末级渠系防渗率由目前的43.7%达到90%;渠系配套率由目前的62.4%达到81.8%。将灌区灌溉水利用率由原0.36提高到0.61。改善灌溉面积69.9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63.6万亩。渠道防渗处理规划到设计水平年共新建整治渠道2295条,长6710km。狠抓节水增效项目示范区建设。建立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和住宅生活节水示范区,开展建设节水示范企业和单位的活动。建设现代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推广喷、微、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建设生活节水示范区,推广使用节水龙头、节水便器和淋浴器,对公共节水设施进行改造。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开展小流域、水库库区综合治理,通过坡改梯,营造水保林、经果林,封禁管护、保土耕作,修建蓄水池、拦泥坝、排灌沟渠和沉沙函等措施,防治水的面源污染。在“十一五”时期全市治理水土流失400km2。
加强领导,完善保障机制
(一)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要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包括水利、发改、经济、建设、城管、环保、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共同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市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相互沟通,密切协作,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规划与前期工作、制度建设、示范区建设、节水宣传、农业节水、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水资源管理设施建设。实行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的规程运作,强化管理与监督,全面推进项目业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
(三)加强水利基础工作和基础研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尽快完成水资源中长期综合规划编制,加快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开展水价、用水定额、排污定额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等专题研究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抓紧成立资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专家咨询组,为资阳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保证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取得高水平的预期成果。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七年七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