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铁一院)简介

2022/07/1671 作者:佚名
导读: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系统发展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感知、协同建造与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发新一代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感知,自动化智能化的群体协同建造,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工程应用等高科技成果,并形成标准规范体系,引领和带动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实验室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一流的高新技术成果辐射基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系统发展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感知、协同建造与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发新一代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感知,自动化智能化的群体协同建造,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工程应用等高科技成果,并形成标准规范体系,引领和带动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实验室未来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一流的高新技术成果辐射基地,一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1、在信息感知、协同建造与智能轨道交通系统等方向开展系统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并研究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我国特色的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技术体系。

2、汇聚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培养高素质的轨道交通信息化科技人才,强化创新队伍建设。

3、不断吸收科研和生产实践新成果,利用实验室平台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4、统筹组织实施轨道交通信息化方面的关键技术和重大应用方面的研究项目,参与国际竞争,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融合。

5、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大幅提高科研装备水平。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1、信息感知:信息感知是理解轨道交通环境的基础,感知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复杂轨道交通工程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信息感知也是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透彻的感知是智慧地球时代国际前沿发展方向。

2、协同建造: 轨道交通工程建造过程覆盖了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程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以信息化条件下的多专业分布式群体协同以及安全、环境、性能和成本一体化控制为标志的协同建造,已成为国际轨道交通工程建造技术发展的主流和创新焦点。

3、智能轨道交通: 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包含了轨道交通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形成保障安全、提高效率、优化管理、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综合轨道交通工程系统,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智能化已经成为本领域的战略性发展方向。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管理委员会由依托单位上级主管单位领导和依托单位领导组成, 负责实验室的宏观管理,协调外部关系,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提供人、财、物领导保障。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学术指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为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和研究方向的确定与调整、实验室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重大学术活动提供指导和建议。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汇聚了来自全国交通运输领域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经费保障,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与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中铁一局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先后承担科研课题4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研究经费4047万元,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8项。 2100433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