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机构的基本信息(包括成立时间、研究方向、依托学科等)。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自筹、争取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等多种形式筹集经费,建立了一个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的精细化工研究开发基地。主要研究开发方向为染料及其光化学、 精细化工新材料、 精细化工清洁制备技术。主要开展生态纺织染料、生物分子荧光标记染料、荧光探针、数码喷墨染料等的分子设计、结构与性能研究;特种精细高分子材料、精细无机功能材料等的结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精细化工催化、环境友好合成工艺、过程强化等清洁制备技术研究。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涵盖“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五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
二、科研机构的固定人员组成。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68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青和杰青B研究基金获得者8人,优青基金获得者2人,有1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授40人,中青年科技人员占49%,是中心的主要力量。建有“仿生识别与荧光传感”、“小分子活化与仿生催化”和“光转化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及应用”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以及“绿色高新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能源材料化工”和“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3个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
三、科研机构的研究设备和条件。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研究设备和条件,实验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集中空间,拥有高分辨率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单晶衍射仪等先进仪器设备90余台套,建有染料与染色、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精细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催化技术等一流的专业特色研究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和中试实验与应用平台,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管公用,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中心现有中试基地两个:主要从事表面活性剂和催化剂的科技园大化基地和主要从事染料、喷墨墨水的中试的思普乐基地。有中试性设备20多台套。中心研发工作立足辽宁,辐射全国,50余个产品品种,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建立了2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
四、科研机构近五年的主要获奖和承担项目。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了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研究项目。它们直接来自生产部门,研究成果比较快地用于现有生产技术的改造中。近年来在染料及其光化学、精细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清洁制备技术等领域中均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4项;授权发明专利233件(其中美国专利7件,日本专利2件,德国专利1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2000篇。近五年来,中心承担“863”计划项目10项,主持“973”课题5项、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3项、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项、优秀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项、面上项目102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38项、省部级项目75项、企业公关课题260项。许多研究成果成功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支撑和引领我国精细化工领域的科学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精细化工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应用化学、精细化工、工业催化、材料化工、有机化学等多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具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近五年已培养出800余名硕士、300余名博士,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六、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教育部首批引智计划(111项目)“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的顺利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实验室高水平的国际化进程。已经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合作研究与人员互访。近五年共举办6次国际学术会议,8次双边会议,5次全国会议。邀请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根岸英一、铃木章教授等国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交流400余人次。
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拟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振邦集团、大连思普乐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大连广汇化学有限公司、大连领先集团共同申报 “精细化工新材料国家工程中心”。组成董事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开展以车船涂料、染料颜料、手性药物、催化剂为主的特色领域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技术研究,打造新的产业体系。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