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连铸与轧钢生产中,连铸与轧钢是两个独自进行生产计划管理的车间。在连铸车间浇铸相同宽度、相同钢种的板坯时必须严格按序号浇铸。在轧钢车间,由于受到轧辊磨损的限制,必须按每套轧辊先轧宽板后轧窄板的程序进行生产,即所谓的“塔形计划”。但在实行连铸坯热装轧制时,炼钢→连铸→轧钢三者连成一体,服从于统一的生产计划,轧钢不能按传统的先宽后窄的生产程序独自安排计划,而必须服从炼钢与连铸的计划安排。产品必须是宽窄相混,进行所谓“锯齿形”生产,即进行板宽无规则变化的或程序自由的生产。为了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必须大力减少轧辊的磨损,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保证板带的板形和厚度精度质量。板宽边部的温度比中部要低,而宽度方向的金属流动在边部又较大,因此与板带边部接触的轧辊表面局部磨损也要大。为了解决轧辊不均匀磨损问题,用耐磨材料制造工作辊,并在轧制中采用窜辊技术(即移动工作辊的技术,简称HCW或WRS),以使磨损得以分散,其影响得以缩小。HCW技术由日本日立制作所于1982年开发并很快得到推广应用。以后日本川崎钢铁公司又进一步开发应用了K-WRS技术,其不同点只是将工作辊做成锥形再进行轴向移动。窜辊技术都是除工作辊做轴向移动以外,还配有强力弯辊装置以便能同时控制板形与厚度精度质量。
工作辊轴向移动的方法按其目的与效果可分3种:(1)周期移动法,即按一定周期移动工作辊,使轧辊磨损和热凸度平滑地分散开。采用此种方法还可使轧辊凸度适当相互抵消,使轧辊凸度在一个轧制周期内变动很小,从而使板凸度可以限制在一定的目标值内,提高厚度精度质量。(2)板带凸度控制法,即通过工作辊的移动,调节工作辊与支持辊辊身沿轴向的接触长度,借以消除板端外侧部分的工作辊与支持辊之间的负荷分布,抑制作用在工作辊变辊装置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使板带凸度控制能力得到增强。(3)单侧锥形辊位置控制法,即工作辊辊身一端制成锥形,两锥形工作辊呈反向对称配置,根据轧件的厚度、宽度,沿轴向移动两辊锥度位置到最佳值,使板带边部轧薄减少及板带凸度得到改善。为了实现自由程序轧制,除采用移辊技术以外,还需采用板带凸度与平直度同时控制的技术,高精度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及快速换辊技术。由于连铸坯直接热装工艺使轧钢作业更趋复杂,这就要求有精确的设定和监视,要求全面计算机自动控制;同时为了维持连续而稳定的生产,必须尽量减少轧机设备的事故和停工时间,以尽快的速度换辊和变换产品规格及钢种。快速操作也要求自动化,只有自动化才能保证快速度。